A-A+

清明是为了纪念谁

更新:2025-05-06 教育问答 阅读

摘要: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介之推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又名介子推,作为不慕虚名,不计报酬的晋国国君晋文公的忠厚臣僚,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间社会广为传颂。如“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功成身退”。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此,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割股奉君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仅有奉公子重耳出亡一事。“骊姬之乱”后,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此后,介子推一直追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辗转周折,备历艰难险阻。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成为日后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另据《韩诗外传》记载,重耳逃入卫国国境时,头须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养重耳。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义之名,史称“割股奉君”。

生平事迹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文公的臣子,骊姬之乱发生时,他跟随重耳出奔,但是当晋文公即位时,晋文公忘记了他的功劳,而且他不敢向晋文公请求俸禄赏赐,所以他感到委屈。他决定和他母亲隐居在没有人知道的地方。晋文公后来发现自己的错,但是他找不到介之推,因此把一块田奉给介之推,作为他的祭奠。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介休市绵山。

晋献公时,晋国宫廷内讧,公子重耳出逃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途中无食物可吃,只好吃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说是麻雀汤。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跟随他出逃的人都得到了封赏,而晋文公唯独忘了介之推,介之推遂认为自己无功,即使自己不割肉,晋文公一样会被别人帮助当上国君。于是带着老母归隐山林,躲进了绵山。有人为其鸣不平,便作诗来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这首诗在市井流传开来,并很快传到了晋文公耳中。晋文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亲自带着大臣们前往绵山迎介之推出山为官,介之推不从,赵衰、狐偃等人非常嫉妒,便献奸计,告诉晋文公说三面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为了母亲必定下山。晋文公不知是计,信以为真,而赵衰、狐偃等人却四面烧山,大火烧了七天七夜,等火灭的时候,晋文公率人上山寻找,却发现介之推与老母亲抱着一棵大树被烧死了。文公悲痛难忍,敕令子推忌日百姓不得焚火煮饭,只吃寒食,遂为寒食节。

语音读文:

本文地址:http://www.583316.com/jiaoyu/qen2pyq.html

Copyright © 2018-2024 问答库 保留所有权利.   SiteM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