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泼水节是几月几日

更新:2025-05-05 教育问答 阅读

摘要:泼水节 (少数民族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

泼水节 (少数民族节日)

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了游行、文艺汇演、电影晚会、展览和物资交流等新内容。泰国、缅甸、老挝等国都在每年公历4月中旬欢度此节。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起源

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列出的泼水节起源时,提到“与小乘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其活动包含许多宗教内容。但就其以泼水为主要活动的原始意义来说,也反映出人们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中国风俗辞典·泼水节》写到:“此节日起源于印度,后随小乘佛教传播,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故又称——“浴佛节”。

《车里》一书中有段记载:“元旦之晨,所有贵族平民,皆沐浴更衣,诣佛寺赕佛。妇女辈则各担水一挑,为佛洗尘,由顶至踵,淋漓尽致,泥佛几为之坍倒。浴佛之后民众便互相以水相浇,泼水戏之能能事”。这段记载虽不尽其详,但已告诉人们,泼水是傣族过年时必须举行的一项活动。上文所说的“元旦”并非公历的1月1日,而是傣历新年来临之日。

节日庆典

2019年4月12日,广西多地东盟留学生身着艳丽的传统服饰,脸上涂抹白色粉末,与中外同学载歌载舞,泼水祈福,欢庆东南亚传统节日宋干节。共有300多名学生参加泼水节。“宋干节”是东盟国家的传统新年,每年公历4月中旬举行庆祝活动,长达3至7天。节日期间,人们互相泼水祝福,有着“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带来好运”的祈愿。

领导关注

1961年4月13日~15日,周恩来总理来到西双版纳景洪,和边疆各族人民共同欢庆一年一度的傣历新年泼水节 。当年景洪交通闭塞。周总理乘飞机到达思茅后改乘汽车 ,澜沧江大桥正在建设中,只能乘渡船过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人们怀抱鲜花拥向街道,拥向码头,用民族的最高礼节来迎接人民的总理。周总理换上傣族服装,手持银盆与各族人民互相泼水祝福。从此以后,西双版纳景洪在全国乃至世界逐渐出名,现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周总理在景洪期间,视察了热带作物研究所引种的橡胶园,鼓励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为把西双版纳建成祖国的第二大橡胶基地而努力。 至今在春欢公园,又名曼听公园还有周总理的泼水铜像,屹立在公园大门内一百米左右。

社会事件

2013年4月13日至15日,西双版纳25名趁泼水之际猥亵妇女的人员,被警方抓获批评教育,另有23名盗窃嫌疑人落网。

2014年4月15日,一些不法分子不顾现场工作人员文明泼水的提醒,恶意泼水,甚至趁泼水时机猥亵妇女。对此景洪警方加大了泼水活动的管控力度,当场抓获恶意泼水的人员23名,其中1名涉嫌猥亵妇女的男子被行政拘留。

2019年泼水节期间,缅甸各类事故频发,共造成288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其中,在交通事故中造成的伤亡最多。

2019年4月13日到16日的缅甸泼水节活动期间,由于交通事故、酒后冲突等原因造成了大量恶性事故,实皆省、仰光省和内比都地区造成伤亡人数最多,其中实皆省蒙育瓦市的一次沉船事故导致了11人死亡。

语音读文:

本文地址:http://www.583316.com/jiaoyu/l9x61z9.html

Copyright © 2018-2024 问答库 保留所有权利.   SiteM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