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弱肉强食的意思
摘要:弱肉强食,汉语成语,拼音是ruò ròu qiáng shí,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成语出处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弱之肉...
弱肉强食,汉语成语,拼音是ruò ròu qiáng shí,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成语出处
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弱之肉,强之食。”
送浮屠文畅师序
《送浮屠文畅师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题为送浮屠文畅,实则大肆宣扬儒道,尖锐地批评了无异于禽兽夷狄的佛教,构思新巧,理直气盛,语言流转。
创作背景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春,经柳宗元介绍,僧人文畅谒见作者 ,不久,文畅作“东南之行”,当时一些文人如权德舆、白居易等都写诗文送行,柳宗元也请作者写下这篇文章以赠之。
文学赏析
文章先列出两种名实不符的人,一种是儒名而墨行,一种是墨名而儒行。然后,引扬子云的话表明自己对这两种人的态度。“在门墙则挥之,在夷狄则进之。”有的人身在夷狄,不知圣人之道,而又心向往之,对于这种人,则应该进而导之。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其实是在为文畅师开脱,为向他进圣人之道张目。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晋孟县)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贞元年间进士。任刑部侍郎时,曾因上疏谏迎佛骨触怒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卒谥文,又有“韩文公”之称。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文,倡导散文,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领导人,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雄奇奔放又曲折变化,其诗常“以文为诗”,追求奇险。有《韩昌黎集》。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