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意思
摘要: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下》,是指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书本,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如果...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出自《孟子》的《尽心下》,是指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书本,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简单来说就是如果您指相信书本,而失去了思考与结合实际的能力,那就不如没有书本来的好。
原文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人,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血流漂杵呢?
启示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中蕴含的道理是任何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都要进行思考和辨别,不能都听前人的或者别人的观点。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启示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自己思考,不能盲目的相信书本上的知识。
书籍介绍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