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什么官
摘要: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日的铨叙、人事部长,雅称大冢宰。此职可追溯至曹魏,将汉朝的吏曹尚书改为吏部尚书,管理官...
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吏部的最高级长官,相当于今日的铨叙、人事部长,雅称大冢宰。此职可追溯至曹魏,将汉朝的吏曹尚书改为吏部尚书,管理官员选拔、考核和任免。隋朝确立六部,吏部尚书成为六部尚书之首,唐高宗一度改为司列太常伯,武则天时一度改为天官尚书,至后代仍为常职。明朝废除宰相后,吏部尚书成为百官之首。
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吏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首次出现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的魏国司马师执政时,任命山涛为尚书吏部郎,西晋建立后,改任吏部尚书,主要负责低级官员的选拔。
三国两晋时期,吏部尚书只负责整理官员资料,而且只能任命九品及以下官员。隋朝及以后,可以任免四品及以下官员。十六国至南北朝时,吏部尚书的权力逐渐变大,至隋朝时,成为六部尚书之一,后世也开始沿袭这个制度。因朝代不同,品级大小在一品与三品之间浮动。吏部尚书掌管着官员资料以及人事任免权,影响着很多官员的仕途,因其重要性成为六部尚书之首。
吏部尚书的变迁
吏部尚书者,初汉成帝置列曹尚书四人。其一曰常侍曹,主丞相御史公卿事。后汉初,光武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齐祠事;后汉末改为选部曹;魏代又为吏部曹,专掌选职,右于诸曹尚书。至宋,置二吏部尚书,寻复省一人。沈约《宋书》云:初,晋世散骑常侍选望与侍中不异,其后职任材散,用人益轻,宋孝武欲重其选,待吏部尚书任重,遂分吏部置三人,以轻其任。蔡兴宗谓人曰:“选曹要重。”常侍闻谈,改之名而不以实。虽主意以为轻重,人心岂有变。自汉及魏,授此职者,或云吏部尚书,若授诸曹尚书,直云尚书。汉、魏、晋世,若授吏部者,即云以某为吏部尚书;若授他曹,云某为尚书。至晋、宋、齐已后,始云某授工部、刑部、五兵、度支等尚书耳。故历代职官之书,皆别纪吏部尚书,不与诸曹同。
尚书令,始于秦,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掌文书及群臣章奏。
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又称中书令),汉成帝改用士人。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魏晋以后,事实上即为宰相之任。唐初秦王李世民曾任其职,后不复置,故唐代尚书省长官仅为左右仆射。宋代为使相兼官,班次在太师上,非实职。明废。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