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照目前中国的金融体制会有一个很严峻的发现:中国的金融体制一方面存在着很强的金融抑制特征 如
问题详情
对照目前中国的金融体制会有一个很严峻的发现:中国的金融体制一方面存在着很强的金融抑制特征,如利率不是由市场来决定,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同时金融系统内又累积了很高的风险,从而使得金融改革举步维艰。运用你在本章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处理这种困境的看法。
参考答案
中国的金融体制一方面存在着很强的金融抑制特征,如利率不是由市场来决定,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自由兑换,同时金融系统内又累积了很高的风险,要使金融改革稳步进行,必须首先使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加强金融监管,同时金融自由化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1)金融自由化不等于不要金融监管
金融市场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存在广泛的信息不对称,储户和银行、贷款人和借款人、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必然会发生“逆选择”及“道德风险”。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这类现象的发生,就要求对金融市场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以增加信息的充分性。另外,昂贵的信息还会产生外部性。一笔银行贷款的提供可能会使一家企业更容易进行股权融资,因为银行给出了一个信号,即这家企业是良好的,未来的投资者会预期银行会监督它们将要投资的这家企业。但是金融机构很少会关注这些外部性,结果必然会导致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偏离。因此,金融市场更易于因信息问题而出现市场失效,外部的监管这时就变得十分重要。
这个比喻能够很好地解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近亚洲国家所经历的金融危机。缺乏行之有效的金融监管是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更为致命的一点是,这些国家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扭曲,不管是本国的存款者和金融机构,还是外国的银行和投资者,都抱有这样一个幻想,那就是当金融机构出现倒闭危险时,政府决不会坐视不救,这就更加助长了金融机构的冒险动机。
(2)金融自由化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
麦金农认为,在经济自由化的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平衡中央政府的财政,从而避免依靠通货膨胀税和金融机构的超额储备税来进行融资。
第二步要做的事就是开放国内的资本市场,使储蓄者按照实际利率获得收益,借款者按照实际利率付息。对银行体系的放权或私有化应该在改革接近尾声时再实施,但是对支付体系的改革和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存款一方的改革却无需等待,货币当局应迅速行动起来,统一个人与已经自由化了的企业的货币流通,以使国内货币为人们乐意持有。
第三步,在成功地实现了国内贸易和金融的自由化以后,外汇的自由化就可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这些方面的改革均取得明显进展之后,经常项目下外汇的可兑换性就可以实现了,但是这种可兑换性并没有必要迅速延伸到资本项目下的交易。只有当国内借贷可以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进行,国内通货膨胀得到抑制,汇率的不断贬值已没有必要时,才是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恰当时机,若过早地取消对外国资本流动所实行的汇兑管制可能会导致资本的外逃或外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实现资本项目的外汇可兑换性应该是经济自由化的最后一步。
麦金农的上述观点虽然主要是从拉美国家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但是对予其他国家也有很强的针对性。亚洲金融危机中亚洲国家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将本应是经济自由化最后一步的资本项目外汇可兑换性过于仓促地提前完成。例如印度尼西亚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首先开放了资本账户,然后又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迅速放宽了对金融部门其余部分的管制;而实际部门的改革则进展缓慢,几个主要部门仍在垄断控制与卡特尔间徘徊。日本、韩国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金融开放相对其经济发展也是滞后的(尽管当时美国对它们的压力很大),总地来说它们也是成功的
总而言之,发展中国家所经历的数次金融危机目前还不足以动摇人们对金融自由化的信心,有关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至少有两个基本的结论:以市场为导向解除金融抑制对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由于广泛存在的不对称信息问题,金融改革和金融自由化必须伴有完备的金融监管,以加强可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