魑魅魍魉是几种妖怪
摘要:三种。所谓的魑魅魍魉一般指的是三种传说中的鬼怪,分别是魑、魅跟魍魉。魑chi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的记...
三种。所谓的魑魅魍魉一般指的是三种传说中的鬼怪,分别是魑、魅跟魍魉。
魑chi
古代传说中山泽的鬼怪。《左传文·公十八年》有“投诸四裔,以御魑魅”的记载,杜预注曰:魑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换句话说,魑魅就是鬼怪——《邪樱》中的妖精应该也算是“漓魅”了。
《辞海》中解释,魑,是一种无角的龙。《说文》中又说,“魑,若龙而黄”。既然“若龙”,那就不是龙了。
于是,又有人注解,魑是一种兽形的山神,郑玄则干脆说了这么一句:“魑,猛兽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一句“.......非龙非麓”。
魅mei
《说文》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差,老物精也”。《周礼》又说,“以夏日至,致地示彪”,郑玄注:“百物之神曰魅。”也就是说,“差”,是百物之精灵。而“魑”这种东西,则比“魅”要复杂一点。
魍魉wang liang
"魍魉”除了写法多一点之外,含义也不算少。它既可以指“影子外层的淡影”,也可以指“渺茫无所依的样子”,前者在《庄子》里还有个寓言,甚至班固在他的《幽通赋》中也有提及。
至于后者,《淮南子·览冥训》中有个句子:“浮游,不知所求;魍魉,不知所往”。魍魉,严格地说,是“山精”,是“木石之怪”。
《国语·鲁语下》说,“木石之怪曰夔(音魁)、罔两。”。周两——魍魉者,绣山万藤相思子,花七是也。
“魑魅魍魉”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三年》中,原文为:“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意思就是,以前的夏朝比较贤德,国君让人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然后命人进献青铜铸造九鼎,将百物的形态都绘制在九鼎上,让老百姓知道:什么东西是神明,什么东西是祸害。这样老百姓进入森林就不会因碰到邪魔妖怪而不感到害怕,也会主动躲避着这些魑魅魍魉。这样上天就会保佑君臣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罔两”因通“魍魉”,所以这个词一直被写作“魑魅魍魉”。古意指的是各种害人妖怪的统称,现在用来指形形色色的坏人。而魑魅魍魉也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是四只妖怪。实际上上它包含了三只妖怪,分别是:魑、魅和魍魉。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三只妖怪的来历。
魑,在中国最早的古汉语字典《说文》中的解释为:“若龙而黄”,意思就是像龙的黄色妖怪。常年在山林里害人,又有人把它叫做“山鬼”。它的形象有些类似于龙九子之一的“螭”,状若龙形,头上却没有角。魅,通常指的是善于幻化,迷惑人心志的妖精。被誉为“诗鬼”的唐朝诗人李贺曾在《神弦曲》中写道:“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这里他就是将百年老鸮比作成了精的木魅,容易给人带来灾祸,所以便一把火烧掉它的老巢。
而魍魉通常指的是水鬼。在晋代小说《搜神记》中记载:“昔颛项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虐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可见,居于若水的魍魉鬼就是颛项氏的其中一子,它善于在水中兴风作浪。虽然鬼神之说现在看来是无稽之谈,但还是祝愿大家能远离生活中的魑魅魍魉。
鬼离鬼未臾罔两的历史典故
"魑魅魍魉”出自《左传·宣公三年》,原来为“魑魅罔两”,指各种妖魔鬼怪。现在它已变成为各
种各样坏人的代名词,与“牛鬼蛇神”意思相差不多。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统率大军攻打陆浑戎族,并陈兵东周疆界进行阅兵演习,以
威胁周天子。胆小的周定王瑜十分惶恐,急忙派遣大臣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王因早怀夺取周王室之野心,便乘机询问王孙满关于九鼎大小轻重的情况。九鼎乃是象征周王室权威的礼器,为王家传家之宝。王孙满洞察了楚庄王的用心,便机智地以历史上夏桀商纣暴虐失国的教训提醒楚王,指出周虽德衰,但天命未改,不可问鼎。同时说九鼎上铸的尽是些魑魅魍魉(即妖魔鬼怪),人们可不要遇上它们。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