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才先生是谁
摘要:豫才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鲁迅本家姓周,唤作周树人,原本字“豫章”,后面才改为“豫才”。在电视剧《觉醒年代》里,北大校长蔡元培与《新青年》主...
豫才先生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鲁迅本家姓周,唤作周树人,原本字“豫章”,后面才改为“豫才”。在电视剧《觉醒年代》里,北大校长蔡元培与《新青年》主编陈独秀都唤鲁迅为“豫才”。
在古代称字较为严格,既要遵守长幼有序的规范,又要兼顾平辈、同僚的地位。但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以及中国社会的开化,“称字”文化发展到近现代已变得逐渐宽松。
在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中,可以看到,在当时的年代里很多文人还是穿着长袍马褂,保留着传统的。即使新文化已经觉醒,但是在文人的交际圈中,称呼对方的字,显得亲切又尊敬。新文化的两位代表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在私底下也是相互称呼对方的字,“仲甫”、“守常”。
说起鲁迅,就不得不提起《狂人日记》这篇“吃人”的小说。《狂人日记》是第一本白话文小说,小说以“吃人”的形式与场景直白地揭露了当时的中国社会的压迫以及中国社会制度的弊端。
直到今天,我们仍旧能从《狂人日记》中窥探当时残酷的历史现实,可见鲁迅的洞悉之强劲,才华之洋溢,笔力之深厚,恰好符合他字里“才”的特质。
鲁迅生平简介:
鲁迅,清朝光绪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初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在南京求学时学名为“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鲁迅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科学医。后弃医从文学(详见《藤野先生》一文),回到本国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奉母命回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担任教师。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是一个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中篇小说《阿Q正传》。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其中《鲁迅全集》中的《社戏》被列入上海教育出版社,《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雪》《藤野先生》《孔乙己》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课本,《故乡》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课本。《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列入江苏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课本,《风筝》被列入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课本。《少年闰土》被列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级课本。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上万名民众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鲁迅被誉为“民族魂”。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