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外必先安内是谁提出的
摘要:攘外必先安内是宋代名臣赵普对宋太祖赵匡胤说的,意思是要想抵御外来的敌人,一定要先平定好内部的矛盾。现在说起这个词最开始就会想到蒋介石提出来的攘...
攘外必先安内是宋代名臣赵普对宋太祖赵匡胤说的,意思是要想抵御外来的敌人,一定要先平定好内部的矛盾。现在说起这个词最开始就会想到蒋介石提出来的攘外安内政策。
面临日本的侵华战争,国民党蒋介石却以“攘外必先安内”大肆追捕共产党人,而对日本的侵略在早期采取不抵抗战略,导致东北沦陷,直到西安事变之后,两党才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
在历史上,北宋成立之初,面对内忧外患,宋太祖向赵普问计,赵普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先解决国内的问题,认为“中国既安,群夷自服”,这个极具现实主义的战略分析的确成就了中国古代难得的民富文治的宋家王朝。
其实最早提出这个攘外安内的词是医圣张仲景,他在《伤寒论,太阳病上》中说出“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意思是甘草这味药材味道甘甜、药性平和,能够调和其它药材,到达治病的效果。
宋太宗
在宋太宗继位后不久,赵普就针对宋太宗的疑虑递交了一份奏折,里面有这样一句话:“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大概意思是说,现在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周围少数民族政权也都臣服于我们,现在当务之急不是怎么想办法对付他们,而是怎样维护中原地区的稳定。
这封奏折其实与宋太祖临终前的遗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宋太祖临终前,曾亲口向宋太宗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为之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为可惧。”两朝统治者都忽视了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走向强大的可能,而是一味将希望寄托在“安内”这一空中楼阁上,到了宋太宗统治晚期,太平兴国成为一场梦,国家愈发步履维艰。
至道是宋太宗执政时最后一个年号,前后不过3年光景,但在这3年里,北宋却为自己埋下了深重的亡国隐患。首先是兵力的扩张,与建政初期相比,至道年间的兵力已是当年的3倍,这个数字足以让宋朝政府陷入严重的财政亏空当中,中央政府开始大规模、用3种字体铸造铜币“至道元宝”。当然这还不算,更关键在于,在这3年里北宋遇到了一个难以克制的强敌:李继迁。
李继迁是鲜卑族后代,也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从唐代开始,李继迁的家族就世代统治雄州、秦州等地(今宁夏、甘肃地区)。历史记载,李继迁“生而有齿”,12岁便担任地方行政官员。至道年间,他一次袭击宋朝的清远军,一次偷袭灵州,均取得了胜利,奠定了自己在北方的势力范围。
说李继迁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恐怕许多人会怀疑,但要说李继迁的孙子李元昊,大家就不会陌生了。这位西夏国的开国之君之所以能开疆拓土,成为宋王朝北部最强劲的对手之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祖父李继迁所打下的基业。在宋太宗与宋真宗权力交接的那3年里,李继迁多次袭扰北宋边疆地区,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此后李元昊称帝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对于宋代统治者而言,至道年间却是如白驹过隙的3年。统治者们都忽略了李元昊这个足以让他们的子孙后代不得安宁的“边事”,相反,都把过多的精力放到镇压中原的王小波、李顺起义上,农民起义很快被镇压下去了,但边疆的战火却一点点地燃烧起来。
好的,那么这就是给大家分享的攘外必先安内是谁提出的,希望大家看完这篇由小编精心整理的内容后,能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解决你的疑惑!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