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克俭于家的上一句

更新:2025-07-27 教育问答 阅读

摘要:“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意思是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我国自古以来就...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意思是在国家事业上要勤劳,在家庭生活上要节俭。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治家的美德。《周易》里就有“君子以俭德辟难”之说。古人以能否克勤克俭,是关系着国家强弱,存亡的大事,鼓励人们,竭尽职守,勤奋工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当然在现代文明的今天,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可能无视于生活的享受,但前提是不铺张浪费。我们现在常说的故事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克勤于邦”的楷模。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语出《尚书·大禹谟》。意谓能够辛勤地为国家效力,能够节俭持家。成语“克勤克俭”源于此,意思是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后也用作“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克:能够。邦:古代诸侯封国之称,后指国家。俭:节俭。

《大禹谟》是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中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这篇文章的内容可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序,介绍写作《大禹谟》《皋陶谟》《益稷》的缘由;第二部分,舜帝与大禹、伯益讨论政事,赞美帝尧的美德,阐述了各自的治国见解;第三部分,记叙舜禅位于禹的经过;第四部分,叙述大禹征伐苗民,最终以德感化苗民。

一说《大禹谟》是伪古文,后世儒学整理编撰《大禹谟》,是为了上联《尧典》《舜典》,下接《商书》《周书》各篇,构建“二帝三王”的古史体系,宣扬古帝一脉相承的道统。

《大禹谟》叙述了三件事。第一件,是舜、禹、皋陶、伯益开会交流政治见解,近似于今人常说的理论务虚会。其时,禹已处于摄政地位,但舜仍位居天子之尊。皋陶则是大法官。

他们三人的讨论由禹开始,以舜对禹的赞赏而告终。禹发言三次,其政见可以概括为:在政治伦理方面,无论君臣,都要尽职尽责;在政治原则方面,要顺道而行,除恶扬善;在政治事务方面,要做好各种事务。前两点务虚,后一点务实,虚实结合,建构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施政纲领。这个纲领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汇人到历代中国政治信条中了,譬如恪尽职守、正身以德、厚生养民,等等。相对于禹的正面立论,伯益的两次发言各有特色:第一次发言主要在于颂扬尧的美德,为舜和禹提供了一个可以效仿的政治榜样;第二次发言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为政之禁忌”。

在此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父亲是皋陶,伯益在舜、禹主导的政治体系中,享有比较特殊的话语权。这也许是他可以在舜、禹面前放言高论的原因。这个原因,也许还可以解释,为什么舜与禹之间的对话,他可以参与并自由发言。至于舜的两次发言,都是对禹的认同,体现了长者的宽容与鼓励,至于他的个人观点,则不甚突出,主要是野无遗贤、舍己从众、救济贫苦,等等。

语音读文:

本文地址:http://www.583316.com/jiaoyu/rqrgxew.html

Copyright © 2018-2024 问答库 保留所有权利.   SiteM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