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主人公是谁的
摘要: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在建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214年。曹操进攻孙权,因为七月份的天气炎热。当曹操行军路过现在的安徽省含山县的时候,士...
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在建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214年。曹操进攻孙权,因为七月份的天气炎热。当曹操行军路过现在的安徽省含山县的时候,士兵因为口渴已经快坚持不住了。于是曹操询问向导,哪里有水源。向导回答说前方十几里就是濡须河。
但士兵已经快坚持不住了,得到向导的准确回复,为了让士兵坚持走到水源附近。曹操心生一计。站在山上指着远方说,这里我曾经来过,前面有一片大梅林。只要到达那里就可以解决口渴的问题。以此来激励士兵暂时忍住困难,坚持到走出困境。
结果,士兵们因此因此精神一振,想吃梅子流出的口水暂时缓解了口渴,又因为梅子的诱惑而打起精神继续前进。这里虽然并没有梅林,但过去十几里就是向导所说的濡须河中游。自然不会缺乏水源,士兵们虽然被骗。但也因此振奋精神,坚持走到了水源附近。这就是大家耳熟能祥的“望梅止渴”成语来源。
成语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多年以来含山县文化研究会,含山县民间文艺家协会,对本县望梅止渴遗址进行实地考察与历史研究,整理出一篇《含山县三国文化遗址调查》论文,2017年提交给“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经专家反复对史料验证核实,论文编入由“全国三国文化研究中心、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成都诸葛亮研究会”编著的论文集中,《诸葛亮与三国文化(九)》第150页,2018年《科学出版社》出版,此书京东商城及全国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成语寓意
曹操利用了人对酸梅子的条件反射,让士兵们看到了希望,鼓舞了士气。既解决了士兵们口渴难耐的问题,又加快了行军的速度。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要一味地畏缩不前,应该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这样就会有勇气去战胜困难,成功的取得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人物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人物经历
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相国曹参之后,这是肯定是假的,因为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曹嵩是什么人呢?是太监曹滕的养子,太监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养子而非生子,那么我们即便考证出曹腾的祖上是西汉初年的相国曹参,跟曹操有什么关系?而且在东汉末年我们知道,“乱国者宦官也”,那么一个宦官的养子的儿子,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
但是有一个人非常看重曹操,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太尉桥玄,太尉就是三军总司令,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桥玄非常看重曹操,桥玄找到曹操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将是一个乱世,这个乱世非“命世之才”不可,我看你就是将来平定天下的人,我桥某已经老了,我把我的妻子和我的子孙就托付给你了。那时候曹操才二十岁啊,那么桥玄为什么这样看重曹操呢?
就是因为曹操虽然调皮捣蛋,不守规矩,胡作非为,但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纨绔子弟。第一,他才艺过人,文章写得好,文笔非常之好,自己就是文学家;第二,武功好,据说曹操有一次行刺张让的时候被人发现,他是用手武着戟,一边武戟一边往后退,全身而退。武艺好,而且好读书。这点非常重要,好读书,尤好兵书,跟据史书上的记载,曹操终其一生都是爱读书的,即便是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手不释卷。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