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屠呦呦身上有哪些可贵的品质

更新:2025-08-23 教育问答 阅读

摘要: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 ),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浙江宁波人,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 ),女,汉族,中共党员,药学家。浙江宁波人,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屠呦呦身上可贵的品质:高度责任感,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执着态度。

屠呦呦 - 重大贡献

青蒿素研制

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中草药抗疟研究任务。她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不久,屠呦呦服从组织安排,到海南岛疟区实验室工作半年之久,回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工作难以开展。

1971年,抗疟队伍再次在广州召开专业会议,周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指示,屠呦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之后开始继续研究工作。通过查阅有关文献,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有“青蒿一握,水一升渍,绞取汁服”可治“久疟”。屠呦呦根据这条线索,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1971年10月4日,即广州会议后的第191次实验(先后筛选方药200余种)中,获得了青蒿抗疟发掘的成功。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她又把青蒿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大部分,并发现中性部分抗疟效价高而毒副作用低,酸性部分无效而毒性大。在确证中性部分为青蒿抗疟有效部分后,又进行猴疟实验,取得同样满意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屠呦呦于1972年8—10月,偕同有关医务人员携药赴海南昌江地区试用,从间日疟到恶性疟,从本地人口到外地人口,首次取得30例青蒿抗疟的成功。1973年,又在同一地方首次试用青蒿素单体,肯定其抗疟疗效胜于优选抗疟药氯喹。至1978年,共治疗2099例(其中包括间日疟1511例,恶性疟588例),全部获得临床痊愈。

在临床证实青蒿抗疟有效的基础上,屠呦呦等人对青蒿提取物中性部分进一步分离提纯青蒿有效单体,这种新型化合物被命名为“青蒿素”。经大量化学工作、衍生物制备结合四大光谱研究,确定为倍半萜类成分。后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和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协助下,用X-衍射方法最终确定了其化学结构。青蒿素为一具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该结构仅含有碳、氢、氧3种元素,从而突破了抗疟药必须具有含氮杂环的理论“禁区”。结果还揭示,青蒿素的抗疟活性与“倍半萜内酯”结构中的过氧基团相关,为结构改造工作打下了理论基础。

1977年3月,首次以“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名义撰写的论文《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发表于《科学通报》(1977年第3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1981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由世界卫生组织等主办的国际青蒿素会议上,屠呦呦以首席发言人的身份作《青蒿素的化学研究》的报告,引起中外代表们的极大兴趣。

1979年起,屠呦呦等人结合青蒿素研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青蒿进行了多方面的系统深入研究。在确定品种方面,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和化学、药理分析,证实了历史上青蒿和黄花蒿等品种混乱的错误,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予以更正;在化学研究方面,从青蒿中分离出17种化合物,其中7种为新型化合物;在药理研究方面,除抗疟外,还对青蒿解热、镇痛、抗炎、抑菌等传统药效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

由于青蒿素存在抗疟复发率比较高、用药剂量比较大等实际问题,屠呦呦等人对其衍生物进行了研究。历经6年时间,成功开发抗疟疗效比青蒿素高10倍,而复发率极低、用药剂量小、使用方便的抗疟新药——还原青蒿素。同时,对还原青蒿素的化学、制剂、毒理、药理、药代动力学、生物利用度、质量规格、临床应用等20余项课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1990年3月,还原青蒿素通过了技术鉴定,专家们普遍认为该药是国际上比较理想的口服抗疟治疗药,将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改为羟基,使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语音读文:

本文地址:http://www.583316.com/jiaoyu/l95rxq3.html

Copyright © 2018-2024 问答库 保留所有权利.   SiteM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