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是鲁迅送给谁的
摘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这是鲁迅赠给同志瞿秋白之辞。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艰难困苦之中,心灵深处的纽带...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这是鲁迅赠给同志瞿秋白之辞。意思是说只要有一个充分理解自己的真朋友就可以了。在艰难困苦之中,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地连在一起,患难相扶。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瞿秋白和杨之华在上海举行婚礼,沈剑龙亲临祝贺。后来沈剑龙还送给瞿秋白一张六寸的照片,照片上沈剑龙剃了光头,身披袈裟,手捧鲜花,背面写着四个字——借花献佛。言外之意是,他配不上杨之华,将她献给瞿秋白。
其实瞿秋白除了能和情敌做挚友,还和大文豪鲁迅成了知己。
鲁迅是出了名的骨头硬,也是出了名的脾气臭,周作人、徐志摩、西谛先生等都说过,鲁迅很不好相处,可鲁迅偏偏就和瞿秋白特别投缘。
鲁迅曾录清朝何溱的对联赠予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瞿杨夫妇住鲁迅家时,鲁迅和许广平打地铺,把床让给他们。
瞿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瞿秋白跟敌人谎称自己是医生,他也确实医术高明,连监狱长也求他看病开方。
一个是一代文学巨匠,一个曾经是党的早期主要领导人,鲁迅和瞿秋白,在未曾谋面时已有书信往来,结下文字之交。正如瞿秋白1931年12月5日致鲁迅的信中所说:“我们是这样亲密的人,没有见面时候就这样亲密的人。”
瞿秋白和鲁迅
1932年初夏,晨,由冯雪峰陪同,瞿秋白来到鲁迅寓所,两人始得会晤,相见恨晚,促膝长谈,至晚始别。
鲁迅对这位比自己小18岁的知己怀着由衷的敬佩,彼此为对方的人格气质所折服,遂成忘年之交。
此后,惺惺相惜,他们合作撰文。瞿秋白到鲁迅寓所谈构思,两个人商讨切磋、斟酌,最后由瞿秋白执笔成文。其中《王道诗话》《曲的解放》《出卖灵魂的秘诀》等文情并茂的十多篇作品就是这样问世的。
鲁迅曾与大弟周作人合作过,瞿秋白是第二人,可见鲁迅对他的器重和倚重。鲁迅请瞿秋白编辑《鲁迅杂感集》,是对瞿秋白文品和人品的信任,但也确如学者王铁仙所言,亦有在经济上扶助瞿秋白的意思。
书编好送交北新书局,鲁迅即致信书局老板李小峰:“此书印行,似以速为佳。”出版后,鲁迅即给瞿秋白编辑费200元,其中一半钱还是鲁迅垫付的。
瞿秋白与鲁迅的情谊,集中地凝结在鲁迅书赠给他的一副对联之中:“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瞿秋白遇难后,鲁迅已沉疴难起,仍抱病编辑瞿秋白的译文遗稿《海上述林》。
鲁迅的想法是,要对得起死去的朋友,可见两人感情笃深,当得起是一对“心灵相通,精神契合”的生死之交。
人物简介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本名双,后改瞿爽、瞿霜,字秋白 ,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主编中共中央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 1925年,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省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从容就义,时年36岁。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