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自外者 自中生于心什么意思
摘要:“ 非物自外者,自中生于心”这句话是对“祭”进行解释说明的,全句的意思是:所谓的祭礼,不是借外物从表面上做出来的,而是发自人的内心。这就是说,真...
“ 非物自外者,自中生于心”这句话是对“祭”进行解释说明的,全句的意思是:所谓的祭礼,不是借外物从表面上做出来的,而是发自人的内心。这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祭祀之礼,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自觉行动,而不是外界强迫去做的。这就要求祭祀必须是诚心诚意,必须是“心祭”,这样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先人的诚意和敬意。
古代人特别看重祭祀,把祭祀看作是头等大事,如《左传》中说:“祀,国之大事也。”甚至把祭祀与军事相提并论,《左传》中就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也特别强调在祭祀时要心诚、虔敬,也就是要发自真心,实心实意。因为祭祀是祭祖的,祭神灵的,必须是来自内心的尊敬,而来不得半点虚假。《论语》中所说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也是表达同样的意思,就是说祭祀祖先就好比祖先活着一样,祭祀神祗就像神祗在现场一样,祭祀者应该有发自内心的对祖先和神祗的敬畏。
出处
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夫祭者,非物自外至者也,自中出生于心也。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
译文
凡管理百姓的办法,没有比礼更重要的了。礼有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没有比祭礼更重要的了。祭祀之礼,不是借外物从表面上做出来的,而是发自人的内心,内心敬畏而依礼奉行祭祀,所以只有贤德的人才能充分理解和体现祭祀的意义。
关于《礼记》
《礼记》相传为孔子门人及其学生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故又名《小戴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20卷49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其中,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都有体现。《礼记》还记载有孔子与弟子之间关于礼仪的问答。因此,《礼记》被视为儒家典章、准则。
《礼记》原为46篇,起始于《曲礼》,结束于《丧服四制》,但因《曲礼》《檀弓》《杂记》三篇内容过长,所以大多数版本将其分为上下篇,因此,也有人说是49篇。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