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是谁提出来的
摘要:1955年4月17日,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出席从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4月19日,周恩来先后在...
1955年4月17日,由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万隆,出席从4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有29个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4月19日,周恩来先后在全体会议上作了发言和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求同存异解释
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同”指有共同的任务,即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发展自己任务。“异”指国家制度,政治制度的差异。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肯定了各国处境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未将自己观点强加于人,即“存异”。
另一方面又呼吁各国从为反对殖民主义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个发展民族经济的共同利益出发加强合作,即“求同”。开拓了外交新局面。
“求同存异”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含义。
背景:
亚非会议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发起和召开的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没有当时主要世界大国参加的会议。
会议的参加国除日本外,都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因此也可以说是第一次发展中国家的国际会议。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出现了民族独立解放的高潮。
长期处于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控制下的广大亚非国家,先后通过革命、战争、起义和抗争等不同的方式,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垄断和控制的世界体系。
走上了建立新兴的民族国家的道路。独立后,这些具有共同的命运、面临共同任务的国家,为了解决共同的问题,需要相互交流经验。
相互探讨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彼此产生一种共识,这就是要加强亚非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互助。万隆会议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召开的。
含义:
同指:共同的经历:都曾遭受过殖 民主义的侵略;共同的任务: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经济的任务;共同的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异指:社会制度。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