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起八代之衰指的是谁
摘要:"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赞誉,赞扬他发起古文运动,重振文风的历史勋绩。"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
"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对韩愈的赞誉,赞扬他发起古文运动,重振文风的历史勋绩。"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
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
韩愈与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主张文道合一.道是目的,文是手段.文道合一,即是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为道服务.韩愈提出:“志乎古道”(《题欧阳生哀辞后》);柳宗元提出:“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但两人所说的“道”,内涵并不完全一致.韩愈以儒家道统自居,强调的是正统的儒家孔孟之道,而柳宗元作为改革家,强调的是“辅时及物之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二是主张文体革新.包含以下三个层次:
1.反对骈文,提倡先秦两汉古文.韩愈提出“非三代秦两汉之书不敢观”(《答李翊书》),柳宗元提出“文之近古而尤壮丽,莫如汉之西京”(《柳宗直西汉文类序》),他们提倡复古的目的在于创新.
2.重视“文”的作用.柳宗元提出“言而不文则泥”(《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韩愈提出“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唯古于词必己出”(《樊绍述墓志铭》),提倡语言独创,文从字顺,使其所提倡的古文对先秦两汉文章既有继承又有区别.
3.对作家创作的要求.强调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要提高自己的修养.韩愈提出气盛言宜的观点:“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要求以气势驾驭言辞.又提出“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同上).柳宗元也要求作家“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
韩愈简介
"文起八代之衰"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三岁而孤,靠兄嫂鞠育成人。怀瑾握瑜,满腹经纶却功名蹭蹬,历尽艰辛方才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贾祸,一贬阳山、再贬为博士、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韩愈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25岁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36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50岁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奋不顾身,上表力谏,为此被贬为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诗歌有独创成就,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