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校内活动时间不少于多长时间
摘要:教育部针对在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关于要保证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时间的提案做出回应,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
教育部针对在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关于要保证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时间的提案做出回应,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根据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针对突发疫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创新形式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教学。
中小学生校内
回应指出,要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针对突发疫情,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创新形式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教学。
深化体育教育改革
下一步,教育部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修订体育课标和教材,持续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推进体育品牌项目建设。
加强体育师资场地设施建设
同时,要加强体育师资场地设施建设。要求指导各地制订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开展体育对口定点帮扶和志愿服务。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推进高水平退役运动员任职体育教师工作。
健全学校体育督导评价体系
除此之外,还要健全学校体育督导评价体系,持续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稳步推进体育中考改革。
降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指导意见提出的主要目标包括,到2020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基本普及,并实现对贫困地区的全覆盖,人民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能力有较大提升,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0%,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降低10%,减少残疾和失能的发生。
另外,《指导意见还提出,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体系要进一步完善,“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策略有效实施,健康促进县(区)、学校、机关、企业、医院和健康家庭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影响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初步形成,促进“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目标的实现,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
学生校内体育活动的好处
1.不论男孩、女孩,高挑的身材总让人羡慕。身高与身体骨骼的长度关系密切,而骨骼生长有赖于运动对骨骼形成的力量刺激。运动中的肌肉收缩和重力变化给骨骼组织发出信号,让其感受生长的需要,这种信号越强,骨骼的生长反应越大,所以经常运动的孩子能够长的更高。
2.举重和蹦跳都可以对骨骼形成刺激信号,因此,打篮球等跳跃运动可以刺激骨骼长长,而力量练习同样可以促进身体长高,因为骨骼生长主要是在不运动的时候发生的。所以,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活动,不论举重还是打篮球,对骨骼的刺激都能促进骨骼的生长。
3.少年强则国强。国家已经意识到部分中小学生在校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导致身体不健康,意志薄弱,缺少“狼性”。国家发展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真心希望这样的好政策能够早日全面落实,让我们的孩子在校园里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