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天人合一最早是谁提出的

更新:2025-05-04 教育问答 阅读

摘要:“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所提出的,而《易经》更是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把人放在中心地位。这些观点被汉代著名大儒董仲...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所提出的,而《易经》更是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把人放在中心地位。

这些观点被汉代著名大儒董仲舒发展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后又得到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成为影响传统中国社会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向的重要思想。

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内与外、大与小、静与动、进与退、动力与阻力、被动与主动、思想与物质等对立要素的统一。

其中“天人合一”的关系,一方面,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另一方面,体现的是中国人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

如庄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如孔子所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中国人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人那种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战胜自然的态度截然相反,“天人合一”强调了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自觉与天地参赞化育、和谐共生。

庄子人物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庄子》简介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着的道家经文,其书反映了庄子的哲学、艺术、美学、思想与人生观、政治观等。郭象分内篇、外篇、杂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个。其中,内篇为庄子思想的核心,有七篇;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庄子》一书包罗万象,对宇宙、人与自然的关系、生命的价值等都有详尽的论述,其中《庄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与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题。庄子在书中提出的哲学思想涉及方方面面,无论是在世界观,人生观还是价值观等方面,都提出了极其鲜明、深刻、引人深思的哲学观点。尤其他追求精神境界超脱的核心思想,对后世影响更是极为深远。

《庄子》一书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同时也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学意境,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之语看似夸言万里,想象漫无边际,然皆有根基,重于史料议理。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誉为“钳揵九流,括囊百氏”。

《庄子》与《易经》、《黄帝四经》、《老子》、《论语》,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而庄子等道家思想也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唯一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

语音读文:

本文地址:http://www.583316.com/jiaoyu/d9p5lnq.html

Copyright © 2018-2024 问答库 保留所有权利.   SiteM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