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彦博是什么朝代的人
摘要: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 ),字宽夫,号伊叟 。汾州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市)人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 ),字宽夫,号伊叟 。汾州介休(今山西省介休市)人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因讨平王则起义之功,升任同平章事(宰相)。皇佑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再次拜相。嘉佑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宋哲宗即位后,经宰相司马光举荐,起授平章军国重事。元佑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去世,年九十二。宋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佑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文彦博历仕仁、英、神、哲四朝,荐跻二府,七换节钺,出将入相五十年。任殿中侍御史期间,秉公执法。为相期间,稳固朝局,大胆提出裁军八万之主张,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被世人称为贤相。有《文潞公集》四十卷。《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有关文彦博的故事简介
洛阳耆英会
文彦博退居洛阳后,和富弼、司马光等十三人,仰慕白居易九老会的旧事,便会集洛阳的卿大夫年龄大、德行高尚的人,他认为洛阳风俗重年龄不重官职大小,便在资圣院建了“耆英堂”,称为“洛阳耆英会”,让闽人郑奂在其中画像。当时富弼七十九岁,文彦博与司封郎席汝言都已经七十七岁,朝议大夫王尚恭七十六岁,太常少卿赵丙、秘书监刘几、卫州防御使冯行己都已七十五岁,天章阁待制楚建中、朝议大夫王慎言已七十二岁,太中大夫张问、龙图阁直学士张焘已七十岁。当时宣徽使王拱宸任北京(大名府)留守,写信给文彦博,想要参加他们的会,王拱宸七十一岁。而只有司马光还没到七十岁,文彦博素来看重他,便用唐朝九老狄兼謩的旧例,请他入会。司马光因为自己是晚进后辈而不敢在富、文二人之后。文彦博不听,让郑奂自幕后传司马光画像,又到北京传王拱宸的画像,于是参会的有十三人,他们置酒赋诗相互取乐。当时洛阳有许多名园古刹,有水竹林亭的风景,文彦博等人头发和眉毛雪白,仪表神态端庄美好。每次聚集宴会时,洛阳的百姓都随从观看。
笃信佛教
文彦博信奉佛法,晚年更甚,无论早晚和行住坐卧之间,不曾有稍微的懈怠。曾和净尹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的法会。
灌水浮球
文彦博自幼聪明过人,一次,他和几个同伴在草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球掉进一个树洞。同伴们趴在洞口伸手摸球摸不到,用棍子到洞里拨球也够不到。大家正在焦急时,文彦博想出了个好办法,把水灌入树洞中,水满而球浮出。这就是“文彦博灌水浮球”的故事。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