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率先提出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
摘要:1956年4月 毛泽东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是《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我认为,中国有两条缺点,同时又是两条优点。第...
1956年4月 毛泽东首次提出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是《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内容
我认为,中国有两条缺点,同时又是两条优点。
第一,我国过去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不是帝国主义,历来受人欺负。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但是,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伸不直腰,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人家让他坐,他说站惯了,不想坐。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中提倡的“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展起来。
第二,我们的革命是后进的。虽然辛亥革命打倒皇帝比俄国早,但是那时没有共产党,那次革命也失败了。人民革命的胜利是在一九四九年,比苏联的十月革命晚了三十几年。在这点上,也轮不到我们来骄傲。苏联和我们不同,一、沙皇俄国是帝国主义,二、后来又有了一个十月革命。所以许多苏联人很骄傲,尾巴翘得很高。
我们这两条缺点,也是优点。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从发展的观点看,这并不坏。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写字。
因此,这两条对我们都有好处。将来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一定还要坚持革命立场,还要谦虚谨慎,还要向人家学习,不要把尾巴翘起来。不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要向人家学习,就是在几十个五年计划之后,还应当向人家学习。一万年都要学习嘛!这有什么不好呢?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过程
从1956年2月14日起至4月24日,毛泽东听取了34个中央经济部门的汇报和李富春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汇报,除了处理其他事务,实际用了41天的时间做调查,于4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再一次阐述了十大关系的问题。此后,关于十大关系的报告,当时在党内高中级干部中进行过传达。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把十大关系作为指导方针,多方面地体现在大会的政治报告和其他文件中。这些,都在实际工作中起了重要作用。
但是,从1958年开始,这一方针的贯彻执行受到了“左”的思想的严重干扰。在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过程中,十大关系的许多重要的思想原则,又被重新提出和实行,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执行的时候,刘少奇于1965年12月15日写信向毛泽东建议,将这个讲话作为内部文件印发给县、团以上各级党委学习。毛泽东看了这个讲话的整理稿后批复:“此件看了,不大满意,发下去征求意见,以为将来修改之助。此意请写入中央批语中。”同年12月27日,中央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印发县、团级以上党委。当时印发的《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1956年5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记录稿为基础,吸收4月25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讲话的部分内容整理而成的。在这个整理稿中,原讲话记录稿中有些重要的内容,如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处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关系的批评;对我国国内工作中过高地估计战争危险,不重视发展沿海工业,以及在行政措施上照搬苏联的做法等缺点的批评,没有整理进去。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和《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编辑工作期间,关于《论十大关系》一文,曾向毛泽东提出,将两次讲话记录稿进行综合整理。后来在胡乔木的具体主持下完成了整理工作。这个整理稿忠实地体现了讲话的主要精神(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我国已有的经验)和语言风格,恢复了以前整理稿中没有整理进去的重要内容,并作了必要的文字加工。整理稿于7月10日送邓小平,13日转送毛泽东。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说:“《论十大关系》稿,已整理好,我看整理得比较成功”,“我们在读改时,一致觉得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对国际(特别第三世界)的作用也大,所以,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希望早日定稿,定稿后即予公开发表,并作为全国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当天,毛泽东即审阅了这个稿子,并批示:“同意。可以印发政治局同志阅。暂时不要公开,可以印发全党讨论,不登报,将来出《选集》再公开。”
1976年12月26日,《论十大关系》一文(就是经过毛泽东亲自审定的这个整理稿)在《人民日报》全文发表。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