茱萸是什么
摘要: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茱萸生长于温暖地带,海拔400-1500米稀达2100米的林缘或森林中。茱萸分布于中国大部...
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果实椭圆形,红色,味酸,可入药。茱萸生长于温暖地带,海拔400-1500米稀达2100米的林缘或森林中。茱萸分布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山茱萸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去核后的果肉入药。陕西佛坪县,是山茱萸的最佳生长区,自古就是山茱萸的著名产地。在重阳节这一天,按照中国民间风俗,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要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
形态特征
茱萸属于落叶乔木或灌木,高度约4-10米左右,树皮的颜色为灰褐色。单叶对生,稀互生或近于轮生,叶柄细为圆柱形。花两性或单性异株,伞形花序生于枝侧,花瓣黄色,向外反卷,花柱为圆柱形,花色通常为白色,也有黄色、绿色、紫红色的。核果形状为长椭圆形,红色至紫红色,种皮为膜质或薄革质,胚很小。养护茱萸的过程中,可以将其放在阳光充足、通风透气的地方,促使叶片进行光合作用,有利于养分的合成,并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能出现积水情况,等茱萸进入生长期后,要定期施加稀薄的腐熟液肥。
风俗
古人把茱萸作为祭祀、佩饰、药用、避邪之物,形成茱萸风俗。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插茱萸习俗,相传始于东汉,晋代成俗。至唐代,插戴茱萸、装饰美容、祝颂延年益寿。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历史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秋高气爽,正是茱萸成熟之时,茱萸被认为能祛病驱邪,所以古人或头插茱萸枝,或臂佩茱萸囊,登高游兴,并把重阳节称为登高节、茱萸节、茱萸会。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直至民国时期,一些文人秋季聚会请贴的常用款式为:“×月×日,登高萸觞,候光。”到民国以后,茱萸风俗逐渐衰退。但民俗仍然保留着。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