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为什么不抓杜甫
摘要:《石壕吏》中杜甫没有被捉去,因为杜甫是读书人。《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
《石壕吏》中杜甫没有被捉去,因为杜甫是读书人。《石壕吏》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为“三吏三别”之一。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石壕吏》发生的故事背景
唐朝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杜甫从洛阳出发,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这首诗就写在他到石壕村投宿的一个夜晚。前一年安吏之乱刚刚爆发,到处都在打仗。朝廷军队失惨重,于是向民间“抓壮丁”。
出事的人家,可能是杜甫投宿那户人的邻居。因此杜甫眼看着老翁爬墙逃走,留下家中老妇人、孙媳妇和一个奶娃。官吏喝斥老妇人,老妇不得已,表示自己可以从军当厨娘。
杜甫虽然对老妇人一家的遭遇非常同情,但是不得不说,杜甫当时确实没有任何理由和权力阻止官吏的行为。因为,这时候并非他写下《兵车行》的那个时间。
唐玄宗初登位时,好大喜功,经常对吐蕃、南诏等周边国家动武,动不动就向民间征兵。十五至四十岁的人全部拉上战场,搞得田园荒芜,白骨盈野。
当时那种战争,在杜甫看来,完全是可打可不打的。结果非要打,民间的青壮年都打死打残了,搞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而现下的情形又不同了,因为战争的主动权已经不是在唐王朝。
安禄山造反以后,唐王朝必须要阻止他。郭子仪的军队在与安禄山交战中损失惨重,缺乏兵源,不得已在河阳一带强行征兵, 刚好覆盖到杜甫投宿的石壕村。
艺术的真实以及对《石壕吏》的批评
前面我们提到,石壕吏强拉壮丁的行为,是当时朝廷允许的合法行为。但是逼得一个老妇要去上战场,毕竟不那么人道。那么,杜甫为什么只围观“拍照发朋友圈”,不去劝阻呢?其实,真实的事件中,杜甫未必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他只是没有事无巨细地全部写出来。
诗歌是一门艺术,限于篇幅,它和短篇小说一样,只能截取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段。所以杜甫在这首诗中并没有写下朝廷“抓壮丁”的前因,只写了后果。而老妪第二天启程前与老翁话别,未必就是真实的场景。
首先,艺术是允许虚构的。所以杜甫笔下的老妪,都有可能不是他亲眼看到的一个人物。不过,没有亲见,也并不等于不存在,它也可以通过合理的推论得出来。
事实上,杜甫写的老妪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代表。所以,我们并不可能从这一首《石壕吏》中,准确地判断出,杜甫当时到底有没有劝阻官吏拉老妪充军。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