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摘要: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本。成都信息工程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简称“成信大”,由中国气象局和...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一本。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简称“成信大”,由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四川2011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中国CDIO工程教育模式试点工作组副组长单位和CDIO工程教育联盟、中国气象人才培养联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创始成员。
学校创建于1951年,1956年改制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197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成都气象学院;2000年,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1年,原隶属国家统计局的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成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与中国气象局签约共建学校;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被四川省学位委员会和教育厅列为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建设单位。
据2020年8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下设17个二级学院,开办57个本科专业;有2个省级“一流学科建设”学科,5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21000余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近2600名研究生 ;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500余人,高级职称近600人。
教育教学
师资队伍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有专任教师1200余人,其中博士420余人,高级职称550余人,有全国“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聘有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教师中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0余人,比较有影响力的主要学术兼职46项;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
气象文化
“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中国行”是由中国气象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共同主办,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发起单位并牵头承办,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16所开设有气象、环境类专业高校共同参与的全国大型专题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从2007年开始举办。每年成信大都会组织2000多名专业志愿者组成200余支小分队,深入乡村、社区、学校、广场、车站、港口、列车以及厂矿企业等人流密集地方,宣讲《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举行防灾减灾知识图片展、知识讲座,散发科普宣传资料,播放科普短片,并对群众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调查。
扩展资料
据2018年8月成信大官网信息显示,成信大累计有1900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到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覆盖全国(除香港、澳门、台湾)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受益群众达800万人,成为中国国内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活动范围最广、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气象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为增强全民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提升全社会科学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能力,推动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福祉安康,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全面小康建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于2017年成立“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联盟”,“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联盟”由中国气象局有关业务单位、部分含有气象类、环境类专业的高等院校、行业企业自愿组成非营利性、非法人的联合体——气象防灾减灾宣传志愿者联盟。联盟接受中国气象局、教育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青团中央、中国气象学会的业务指导,以“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参与、服务大众”为宗旨,推进联盟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公共气象服务效益为目标,努力实现气象科学知识社会化、大众化。
该活动先后荣获2009年中国气象局创新工作特别奖、2011年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特别奖、教育部第八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奖、2015年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