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谁

更新:2025-07-12 教育问答 阅读

摘要: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

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

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戊戌变法失败后,与康有为一起流亡日本,政治思想上逐渐走向保守,但是他是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逃亡日本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夏威夷游记》中继续推广“诗界革命”。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

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加入段祺瑞政府。2018年10月20日,纪念梁启超诞辰145周年系列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创作背景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那年是庚子年,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爆发了义和团爱国运动。帝国主义联合起来,组成八国联军,勾结清政府,镇压义和团运动,攻陷了天津和北京等地。当时八国联军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失败迫使梁启超逃亡日本,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变法图强的努力,到日本的当年就创办了《清议报》,通过媒介竭力推动维新运动的继续。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表现手法

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从全文看,作者开篇就提出外国人认为中国是“老大帝国”的问题,尔后阐明“老大帝国”的实际含义,进而辨明今日之中国实非“老大帝国”,因此激励青年要为“少年之中国”而努力奋斗。在圆融贯通的层次中体现出严谨周至的逻辑力量,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从个别段落上看,也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如第二段中,由老年人“常思既往”推出:“故生留恋心”,“故保守”,“故永旧”;由老年人“常多忧虑”,推出:“故灰心”,“故怯懦”,“故苟且”,“故能灭世界”。行文中排比、递进句法的运用,更显示出作者思维的明晰和推理的严谨。

语言形象生动,对比鲜明。

全文在阐发辨析“老大帝国”与“少年中国”的过程中,围绕“老大”与“少年”的基本形象进行鲜明的对比。如有少年人与老年人的对比、中国过去强盛与今日颓老的对比,有“如其老大”与“如其非老大”的对比。而在每一对比中都大量运用鲜明的形象来说明,如将老年人比作“夕照”、“瘠牛”;少年人比作“朝阳”、“乳虎”;将老朽为保其位比为乞儿拾金锭;将老朽、少年与中国之关系比为迁居者、入室者与屋之关系。形象的对比不但使抽象的事理具体化,还使文章显得摇曳多姿,奇彩纷呈。

感情充沛,富有气势。

为表达奔放的感情,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排比、博喻,或复沓、呼应,使文章气势浓重炽烈。作者还常用多变的句式表述激情,或感叹,或设问,或奇或偶,或韵或白,或骈或散,节奏明快。无论是新旧雅俗之语,还是古诗名句西谚,写到痛快之处信手拈来,毫无检束。这种酣畅淋漓的用笔使全文情感真挚,热烈动人,富有极大的鼓动性。

语音读文:

本文地址:http://www.583316.com/jiaoyu/7q3oneq.html

Copyright © 2018-2024 问答库 保留所有权利.   SiteM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