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体育学院是一本还是二本
摘要:广州体育学院学校创建于1956年。1960年,学校从广州二沙岛迁至现址。1963年,华南师范学院(现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并入学校。1969年,学校并入华南师...
广州体育学院学校创建于1956年。1960年,学校从广州二沙岛迁至现址。1963年,华南师范学院(现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并入学校。1969年,学校并入华南师范学院。1975年,学校复办,恢复校名广州体育学院。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占地面积432亩;设有12个二级学院,有19个本科专业;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各类在校生8000余人,在职在编教职工550余人。
历史沿革
1956年,学校创建,校址设在广州二沙岛。
1960年,学校从广州二沙岛迁至现址。
1963年,华南师范学院(现为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系并入学校。
1969年,学校并入华南师范学院。
1975年,学校复办,恢复校名广州体育学院。
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5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2000年,获得港澳硕士研究生招生权。
2006年,获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并与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和单项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
2007年,招收国外硕士留学生。
2009年,成为广东省新增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
2018年,与美国西密西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5月,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有19个本科专业。
2022年2月,学校新增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400余名,其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20余人,占比近八成,副高及以上职称170余人,占比超四成;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和省级优秀教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和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有省级教学团队3个。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陈琦
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裴立新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胡敏
广东省教学名师:翁锡全、袁运平
“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林文弢
南粤优秀教师:胡敏、李裕和、韩会君、陈小英
珠江学者特聘教授:胡敏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广东省高校重点研究平台6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学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新闻传播学、运动医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休闲体育学、运动医学、运动康复学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新闻与传播硕士、体育硕士
广东省重点学科:体育学、舞蹈表演、新闻学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3个,广东省重点专业1个,广东省特色专业1个;有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5个省部级教学训练基地,3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14个本科校外实习基地。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体育赛事现场报道虚拟仿真系统。
省部级教学训练基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国培”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