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班级授课制最早是谁提出来的

更新:2025-07-29 教育问答 阅读

摘要:班级授课制最早是夸美纽斯提出来的。班级授课制最早是欧美一些学校出现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随后夸美纽斯对此组织形式进行总结而确定下来。后来...

班级授课制最早是夸美纽斯提出来的。

班级授课制最早是欧美一些学校出现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随后夸美纽斯对此组织形式进行总结而确定下来。后来赫尔巴特完善了这一理论,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最终完善了这一理论。中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学生按年龄特征和学习特征编成班组,使每一班组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根据固定的授课时间和授课顺序(课程表),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对全班学生进行连续上课的教学制度。

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

(1)班级授课制是以班为单位进行集体授课,因此,学生的人数固定;

(2)按课教学。“课”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一般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3)按时授课。把每一“课”规定在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进行,这个单位时间称为“课时”,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他的著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中关于教学组织形式方面的论述,提出了分班教学的思想,这也就是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其次,班级授课制产生的标志则是,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系统的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班级授课制由此诞生。最后,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即现如今的北京大学

关于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起来;

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的理论;

第三阶段:以苏联教育学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更趋成熟。

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可以节约师资力量、教室和教学设备等。复式教学是由于一定地区的教育条件和经济条件落后或不平衡而产生的,它利于普及教育。

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个别辅导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辅导主要是通过个别答疑、对个别学生的课外作业和课外阅读进行指导等方式进行,既可以在课内实施,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达到一定质量;

②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

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

班级授课制的不足:①难以因材施教;

②难以形成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缺乏灵活性。

对于班级授课制,我们掌握以上这些知识点,就足以应对考试。

语音读文:

本文地址:http://www.583316.com/jiaoyu/79nlyvq.html

Copyright © 2018-2024 问答库 保留所有权利.   SiteM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