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和华从哪里来
摘要:“耶和华”名词来源于希伯来语《旧约》。古希伯来人崇拜的独一真神,出于敬畏不敢直呼其名,在经卷中把它的名字写作“JHWH”,只记辅音,不记元音,无法...
“耶和华”名词来源于希伯来语《旧约》。古希伯来人崇拜的独一真神,出于敬畏不敢直呼其名,在经卷中把它的名字写作“JHWH”,只记辅音,不记元音,无法拼读,读经或祈祷时,就用“adhonay”(阿特乃,意为“吾主”)来代替。
介绍
上帝(神):《圣经》中的“上帝”源于希伯来文“Elohim”,作为基督教的至高神,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并对人赏善罚恶。“上帝”本是中国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及二十四史中至上神的概念。中国典籍中最早出现上帝一词的是《尚书》的《虞书·舜典》。明末清初时期,翻译者难以确定“God”对应的中文用词,便用拉丁概念“Deus(天上的)”的音译“徒斯”代替。最早把“God”翻译成“上帝”的是利玛窦,他在1595年编写的《交友论》中,开始使用“上帝”这个概念来指称造物主。利玛窦以基督教的目光阅读和研究中国典籍时,在中国经典中发现了“天”和“上帝”的概念,认为可以用来翻译“Deus”;后来,他了解到朱熹将“天”解释为一种义理,与《圣经》中“Deus”的含义不同,故采用“天主”和“上帝”来翻译。之后马礼逊采用“神”一词进行翻译。太平天国的传教士翻译《圣经》时,“上帝”被广泛使用。
《旧约》介绍
基督教经典《圣经》由《旧约》和《新约》组成。《旧约》是《圣经》的第一部分,指基督教继承的犹太教《希伯来圣经》。《希伯来圣经》用希伯来文写成,共39卷。公元90年,犹太教雅姆尼亚(Jamnia,在今巴勒斯坦雅法城南21公里处)会议正式确认其为犹太教正经。内容包括律法书、叙事著作、诗歌、先知书四部分。基督教新教使用的《旧约》为39卷版本。天主教使用的《旧约》以希腊文《七十子译本》为蓝本,共46卷,除上述39卷外,还包括7卷《次经》。
成书时间
《旧约》大多出自以色列先知和其他先哲之手,最初由写于公元前1200至公元前100年的“律法书、先知书、圣文集”三类著作汇编而成。学者们一般同意,三类著作的编纂经历了三个阶段:约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编出律法书,公元前3世纪编出先知书,公元1世纪末编出圣文集。公元90年,在确定正典篇目构成的雅姆尼亚会议上,权威拉比亚基巴(Rabbi Akiba)决定将尚有争议的《以斯帖记》、《雅歌》和《传道书》列为正典,至此该经典最后定型。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