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电磁炉加热食物的原理是谁发现的

更新:2025-07-18 教育问答 阅读

摘要:电磁炉的加热原理 电磁炉是采用磁场感应涡流原理,它利用高频的电流通过环形线圈,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磁场力,当磁场那磁力线通过导磁(如:铁质锅)的底...

电磁炉的加热原理 电磁炉是采用磁场感应涡流原理,它利用高频的电流通过环形线圈,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磁场力,当磁场那磁力线通过导磁(如:铁质锅)的底部,既会产生无数小涡流(一种交变电流,家用电磁炉使用的是15-30KHZ的高频电流),使锅体本生自行高速发热,然后再加热锅内食物。 对于电磁炉的发热原理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锅和电磁炉内部发热线圈盘组成一个高频变压器,内部线圈是变压器初级,次级是锅。当内部初级发热线圈盘有交变电压输出后,必然在次级锅体上产生感应电流,感应电流通过锅体自身的电阻发热(所以锅本身也是负载),产生热量。假如:当内部初级发热盘有交变电压输出,若次级及负载(锅)不存在,则输出功率将非常低。当然在实际电路中,我们必须要很快的检测到此功率的变化,并将输出到发热线圈盘的交变电流关断。 由于非导磁性材料不能有效汇聚磁力线,几乎不能形成涡流(就像一个普通变压器如果没有硅钢片铁心,而只有两个绕组是不能有效传送能量的),所以基本上不加热;另外,导电能力特别差的磁性材料由于其电阻率太高,产生的涡流电流也很小,也不能很好产生热量。所以:电磁炉使用的锅体材料是导电性能相对较好,铁磁性材料的金属或者合金以及它们的复合体。一般采用的锅有:铸铁锅,生铁锅,不锈铁锅。纯不锈铁锅材料由于其导磁性能非常低,所以在电磁炉上并不能正常工作。

电磁炉加热食物是利用电磁感应涡流。涡流是法国物理学家傅科发现的。

1845~1847年间,傅科和菲佐合作,改进了达盖尔的照相技术,并把它应用于天文摄影;1847年,改进了惠更斯的锥摆钟,而制成了傅科钟,后来用它测定地球的转动;

1848年,发现当日光通过合钠盐的碳弧焰时,在其光谱的钠D线处,出现两条黑线,后来知道,这就是钠的吸收光谱;1852年发明了回转仪,并发现了回转罗盘效应;1855年设计了光度计;

1855年,傅科发现在磁场中的运动圆盘因电磁感应而产生涡电流,被称为“傅科电流”; 1857年创制了“傅科棱镜”,用于偏振光的研究并提出用镀银玻璃反射镜代替金属反射镜;1858年,又设计了反射式望远镜的椭球面镜;1860年发明了定日镜的跟踪系统。

个人生平

傅科最初学医,后转向实验物理。早年跟随法国物理学家A.-H.-L,斐索从事热学和光学测量。1851年,傅科在67米长钢丝下面挂一个重28千克的铁球,组成一个单摆,他利用摆平面的转动证实了地球有自转。演示地球有自转的这种单摆后称为傅科摆。

他还用陀螺仪证实了地球的自转。1855年,他因上述两项实验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并被任命巴黎皇家天文台物理助理。

在物理学其他领域中,他证实了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小,并测得误差在百分之一以内的光速值。他发现铜盘在强磁场中运动时出现涡流,并对望远镜装置作过改进。

语音读文:

本文地址:http://www.583316.com/jiaoyu/79n62vq.html

Copyright © 2018-2024 问答库 保留所有权利.   SiteM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