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洛阳桥是跨海桥还是跨江桥

更新:2025-08-01 教育问答 阅读

摘要:是跨海桥。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中国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洛阳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迄今已有近千...

是跨海桥。洛阳桥,又称“万安桥”,是中国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历史文化名城——泉州市。洛阳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桥梁横跨两岸,桥下是滚滚东去的洛阳江入海口。

洛阳桥,是中国福建省泉州市境内连接台商投资区和洛江区的一座桥梁,也是古代“四大名桥”之一,素有“海内第一桥”之誉。

洛阳桥长834米、宽7米,桥墩46座,墩孔净跨8米。桥面石板长11米,宽1米、厚0 8米,上置6或7条石板。

洛阳桥附属文物较多,现存的有2座塔、2座亭子、3个祠庙、4 尊武士石像、20方历代碑刻。桥南接尾的“蔡忠惠公祠”,是为纪念蔡襄而建造的。

洛阳桥,原名叫做“万安桥”,是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桥工程。从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前后历七年之久,耗银一千四百万两,建成了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因为该桥建在洛阳江江口,故也称之为“洛阳桥”。

北宋时期,洛阳江以“水阔五里,波涛滚滚”著称,当时江口两岸的百姓只能通过江口的“万安渡”渡船来往于两岸。因为江口时常遭遇大风海潮,所以来往船只经常被潮水打翻,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渴望可以有一座桥梁来沟通两岸。据《泉州府志》记载,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但是浮桥因为其不稳定也没有真正做到安全渡江的目的。

后来蔡襄回到了泉州当郡守,便开始组织人员修建过江石桥。当蔡襄修建洛阳桥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洛阳江的狂潮急水,传统的修建桥基的方式根本无法适用于这一江海交汇处的复杂水文条件。造桥的工匠与蔡襄商讨之后,决定采用全新的“筏形基础”,减少海水、江水对桥基的冲击。这一种“筏形基础法”直到近代才被西方的桥梁设计师所认识,可以说我们一千多年前掌握的桥梁技术,直到一两百年前西方国家才学会、掌握。

桥梁修建好之后,蔡襄还发现了即便是这种“筏形基础”的桥基,经历长时间海水的冲击也会被腐蚀、冲垮。于是蔡襄又发明了“种砺固基法”来加固桥基。所谓的“种砺固基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在桥基上养殖牡蛎,让牡蛎壳来加固保护桥基。因为牡蛎有两个壳,一个附在岩礁上或与其它牡蛎互相胶结,另一个保护自己,且这种生物在吸附到桥基上后还会分泌出一种胶汁渗透到石缝当中。蔡襄利用牡蛎的这种特性,给洛阳桥的桥基“穿上”了一件脱不掉的“保护衣”。可以说这种牡蛎固基是建筑史上的一大发明,也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

在蔡襄修建好洛阳桥之后,虽后世也有一定的修缮工程,但是大桥的主体依旧保留着,并仍然可以使用。直到上世纪末,在洛阳桥上游修建了一座新的公路桥之后,洛阳桥才完成了它的通车使命,成为了一座步行桥。

语音读文:

本文地址:http://www.583316.com/jiaoyu/59oomo9.html

Copyright © 2018-2024 问答库 保留所有权利.   SiteM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