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传秦人谁曾以毛兔改良毛笔
摘要:世传秦人蒙恬以兔毛改良毛笔。公元前223年,有一天,秦国大将蒙恬在打猎时看到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取了一些兔毛,插在...
世传秦人蒙恬以兔毛改良毛笔。
公元前223年,有一天,秦国大将蒙恬在打猎时看到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取了一些兔毛,插在竹管内,试着用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沾墨。
他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随手将那支“兔毛笔”扔进了窗外的石灰坑里。过了两天,蒙恬无意中看见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重新捡起来看了看,发现兔毛变柔顺了。他试着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笔竟然变得十分听话,写起字来非常顺畅,蘸一次墨可以连续写好几个字,自此改良了毛笔。
发现最早毛笔的墓葬是河南省信阳长台关1号楚墓和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楚墓。从中出土的毛笔与当今通用的毛笔相似,而笔竿细长,笔锋均为2.5厘米,略长于现代小楷毛笔的笔锋。其制作方法是将笔毛围在笔竿的一端,以丝线束紧。
长沙笔采用上好的兔箭毛,相当于后世的紫毫,刚锐而富于弹性,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形容:“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正是由于这种毛笔,所以我们看到楚国竹简上的字体笔画劲挺,落笔起笔锋芒毕露。长台关1号楚墓的毛笔装在一个文具匣里,中间还装有小铜锯、小铜凿、小铜刀。可以想象,这些铜器是对简牍进行细加工、并在编绳处刻三角形契口采用的工具。
毛笔来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字。尽管如今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商朝的日常书写并非“刀笔文字”,而是与秦汉以后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样。
可惜由于书写材料、毛笔字不能长久保存,唯有刻在坚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来,见证了五百余年商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的存在。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