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谁提出的

更新:2025-08-04 教育问答 阅读

摘要:“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文学家王安石提出的,这两句出自王安石所做的《上人书》,其体裁为书信,在这篇书信当中表述的内...

“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文学家王安石提出的,这两句出自王安石所做的《上人书》,其体裁为书信,在这篇书信当中表述的内容主要是作者对于文章当中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文辞之间的联系的见解。

“有补于世”在文章当中的原句为,“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而且我口中所说的文章,一定得是对于社会有益处的。“以适用为本”在文章当中的原句为,“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这句话意思为,必定要以适用为基本准则,再来用刻镂绘画去修饰它的外在。

《上人书》这篇文章主要阐述了作者王安石对于文章本质的认识与观念,在他认为文章存世的根本作用在于“有补于世”,并且文章一定要“以适用为本”,文章包含的思想内容与其外在表现形式之间是处于同一的关系,但是应该主次分明。

人物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的缺陷和变法中的种种弊端是主要原因。

成效

王安石的变法对于增加国家收入,有着积极的作用,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得以缓解,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在王安石指挥下,宋熙河路经略安抚使王韶率军进攻吐蕃,收复河(甘肃临夏)、岷(今甘肃岷县)等五州的作战。宋军收复5州,拓地2000余里,受抚羌族30万帐,建立起进攻西夏地区的有利战线。

结果

熙宁六年(1073年)大旱,安上门监郑侠画《流民图》,图中流民或身背锁械,或口食草根,告诉皇上说旱灾是王安石造成的,神宗大受刺激,对变法产生重大怀疑。王安石认为“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司马光又上《应诏言朝廷阙失状》,随着改革深入,变法最大的支持者宋神宗发生动摇,熙宁七年(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出知江宁府。变法运动由韩绛、吕惠卿等人继续执行,吕惠卿师心自用,引起朝中大臣的不满。熙宁八年二月,召王安石回京复职,继续执行新法。熙宁九年(1076年)爱子王雱病逝,王安石求退金陵,潜心学问,不问世事。

语音读文:

本文地址:http://www.583316.com/jiaoyu/49z8ve9.html

Copyright © 2018-2024 问答库 保留所有权利.   SiteM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