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以兔毛改良毛笔的人是谁

更新:2025-08-21 教育问答 阅读

摘要:公元前的223年,蒙恬正带着兵在外面打仗。因为当时用于书写的工具在速度上非常的慢,以至于蒙恬每天都要花费很大的功夫用于在给嬴政手写战时情况。这也让...

公元前的223年,蒙恬正带着兵在外面打仗。因为当时用于书写的工具在速度上非常的慢,以至于蒙恬每天都要花费很大的功夫用于在给嬴政手写战时情况。这也让蒙恬觉得非常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打猎的时候打了几只野兔并带了回来。

因为其中的一只兔子在被拖回来的时候,是尾巴在地面,而其中的血迹刚好在地上有了痕迹。这也就使得蒙恬灵光一闪,他马上叫人把兔子的毛给剃了下来,并将其做成了毛笔的雏形。后来蒙恬对这些毛笔还进行了很大的改良。

毛笔来历

殷墟研究表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中国人主要用毛笔写字。尽管如今可以看到的是甲骨文,但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商朝的日常书写并非“刀笔文字”,而是与秦汉以后写在竹简或木片上的文字一样。

可惜由于书写材料、毛笔字不能长久保存,唯有刻在坚硬卜骨上的甲骨文保存了下来,见证了五百余年商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的存在。

人物简介

蒙恬(?~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齐国蒙山(今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联城乡边家城子村)人。秦朝时期名将,上卿蒙骜之孙,内史蒙武之子。

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 ,深得秦始皇宠信。秦统一六国后,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之地,威震匈奴,誉为“中华第一勇士”。中国西北最早的开发者,是古代开发宁夏第一人。监修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克服了国内交通闭塞的困境,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曾经改良毛笔,被誉为“笔祖”。

秦始皇去世后,中车令赵高、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中谋划政变,导致蒙恬吞药自杀。

“中华第一勇士”蒙恬是如何两次挫败匈奴的?

蒙恬自幼精通兵法,将“善战”的潜能发挥在抵御匈奴的业绩上。《匈奴传》中云: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众北击胡,《史记·蒙恬列传》记载“是时蒙恬威震匈奴”“暴师外十余年,居上郡”,这里可见蒙恬抗击匈奴,并且取得的效果为“威震匈奴”。

匈奴曾一度是秦始皇的一大隐患,根据记载,“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故其急则人习骑射,宽则人乐无事,其约束轻,易行也”。

匈奴人善于骑射,性格粗犷,曾在秦统一全国时,南下占领河南等地,直逼国家心脏咸阳,由此见得匈奴对秦国隐患之大。

蒙恬年轻气盛,尽管作战经验不足,在先前几次战役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加之蒙恬世代为将,从小深受祖辈影响,所以很快蒙恬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骁勇善战,所向无敌。

蒙恬曾与匈奴有两次大战,一次是在公元前215年,秦朝三十万大军与匈奴交战,秦军在蒙恬的带领下势如破竹,器宇轩昂,战俘匈奴近万人,并收复了河南等失地;

另一次是在公元前214年,蒙恬率军横渡黄河,于黄河以北大战单于军,最后大胜而归。这两次战胜让匈奴士气不再,向北退去。

秦朝北方边境趁机扩张至今日的内蒙古一带。蒙恬不但攘除外患,还扩大了秦始皇统治范围。抵挡住了匈奴的侵犯,能名震四方,令匈奴人望而生畏。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赞叹蒙恬“为秦开地益众,北糜匈奴,据河为塞,因山为固,建榆中”。蒙恬在外患这方面立下显赫战功,足以使秦始皇对他“甚宠蒙氏,信任贤之”。

语音读文:

本文地址:http://www.583316.com/jiaoyu/49z37jq.html

Copyright © 2018-2024 问答库 保留所有权利.   SiteMa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