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是形容外貌还是神态的
摘要:文质彬彬(拼音:wén zhì bīn bīn)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的原义是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
文质彬彬(拼音:wén zhì bīn bīn)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雍也》。
“文质彬彬”的原义是人的文采和实质配合适当,形容气质温文尔雅,行为举止端正;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出处:《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例句:新来的语文教师戴着一副近视镜,身穿一身学生装,显得文质彬彬。
近义词
彬彬有礼: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三回:“唤出他两个儿子;兄先弟后;彬彬有礼。”
例句:导游小姐彬彬有礼的服务态度,受到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反义词
野调无腔:意思是为村野曲调,不成一定的腔调。
成语出处:《白雪遗音·马头调·九尽寒退》:“横吹短笛,一声一声把春歌唱,野调无腔。”
例句:这小子,野调无腔,我管教管教他!
出言不逊:意思是指某人说话态度傲慢粗暴无礼,言语不客气。
成语出处:《三国志·魏书·张郃传》:“郃快军败,出言不逊。”
例句: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进行的一项新研究,质疑了过去的假设出言不逊的老板只是受到野心和维持自己权力的需要驱使。
成语寓意
“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言语粗俗,然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书呆子,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贴近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成语运用
“文质彬彬”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含褒义。
运用示例
南北朝·宋·范晔《后汉书·章帝纪》:“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
唐·王勃《三国论》:“文帝富于春秋,光膺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籍,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元·白朴《东墙记》:“文质彬彬一丈夫,千里寻师为学谋。”
清·李汝珍《镜花缘》:“唐敖看那尹玉生得文质彬彬,极其清秀。”
成语辨析
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现有时也指缺乏斗争性,做事不大胆泼辣,没有闯劲。“彬彬有礼”的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后形容文雅而有礼貌的样子。“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三者都有举止文雅的意思,但有区别。
含义区别
“文质彬彬”偏重于“文质",即文采与质朴配合和谐,突出斯文,强调内外的统一;“温文尔雅”偏重于“温文”,温和有礼,突出温和的态度,强调内外和谐;“彬彬有礼”偏重于“有礼”,对人有礼貌,突出外在的行为。
“文质彬彬”“温文尔雅”都可形容举止文雅,内外统一,但是,“温文尔雅”可以表示人有风度、有气派,也可以形容人说话的口气温和有礼;“文质彬彬”强调表面的“文”和内在的“质”的和谐。“彬彬有礼”不能用于形容人的内在品质。
用法不同
“文质彬彬”“彬彬有礼”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温文尔雅”则可以。“彬彬有礼”常作状语,修饰各种表示具体动作的动词;“文质彬彬”“温文尔雅”一般不这样用。
语体不同
“温文尔雅”多用在书面语中,“文质彬彬”“彬彬有礼”在书面语以及口语中都常用。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