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人民音乐家的是谁
摘要: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汉族 ,中共党员 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1945年10月30日),男,汉族 ,中共党员 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广州府番禺县(现属广州市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其作品中《黄河大合唱》最广为人知。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习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10月因劳累和营养不良,他的肺病日益严重。10月30日,冼星海病逝于莫斯科。
冼海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将一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祖国的红色音乐。被我国的大众人民亲切地称之为“人民音乐家”。1905年的时候,冼星海出生在澳门社会底层的一个渔民家庭里面,家境贫寒,生活拮据。
在冼星海还未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就不幸离开人世间,离开了他和他的母亲。迫于无奈,冼星海在幼年的时候就随母亲移居到了马来西亚。家里面的唯一收入来源就仅仅只能靠母亲的兼职打工,生活过得相当艰难。
可就算如此,他的母亲还是供给他在马来西亚读书上学。在整个读书的期间,冼星海表现出了他对音乐的异常兴趣和超凡的天赋。并未受到专业音乐知识指导的冼星海让他的母亲和老师刮目相看,因此不断受到鼓励和夸赞,这让冼海星对于音乐的小世界更加的痴迷。
黄河大合唱的历史意义
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征性、艺术性为中国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黄河大合唱作品表现了在抗日战争年代里,中国人民的苦难与顽强斗争,也表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创作背景
1938年9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此作,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