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谁提出的
摘要:天人合一提出者: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所提出的,而《易经》更是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把人放在中心地位。这些...
天人合一提出者:庄子。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庄子所提出的,而《易经》更是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把人放在中心地位。
这些观点被汉代著名大儒董仲舒发展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后又得到宋明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成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成为影响传统中国社会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指向的重要思想。
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内与外、大与小、静与动、进与退、动力与阻力、被动与主动、思想与物质等对立要素的统一。
其中“天人合一”的关系,一方面,体现的是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另一方面,体现的是中国人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
如庄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如孔子所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中国人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人那种总是试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战胜自然的态度截然相反,“天人合一”强调了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
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自觉与天地参赞化育、和谐共生。
庄子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