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 流动性过剩可以说是描述当今中国经济现状的关键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
问题详情
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
流动性过剩可以说是描述当今中国经济现状的关键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6年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那么什么是流动性过剩?
车海刚在2007年3月27日的《学习时报》上对流动性过剩的概念作了这样的解释:市场上流动的货币过多,超出了经济体系的实际需要。另据2007年2月16日《大公报》的观点:所谓银行流动性过剩,主要是指银行资金充裕,信贷投放的冲动性较强。综合各种流动性过剩的定义,可以认为流动性过剩就是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过多,远超出实际经济的需要量。
流动性过剩可能造成多方面的后果:由于泛滥的资金急需寻找出口,它们或者进入消费市场,引发通货膨胀,推动物价恶性上涨;或者以投资的形式进入实体经济,加剧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或者涌向股市、楼市等资产领域,抬高资产价格,催生市场泡沫。无论哪一种情形,都有可能进一步演化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因此,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07年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有效缓解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
对于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学者们众说纷纭,总结起来的观点主要包括:第一,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以及现行的外汇管理制度,是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人民币没有实行自由兑换,所有的外资对华投资和巨额贸易顺差形成的外汇收入,包括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中国的热钱,都需要由中央银行拿出人民币来收购。为此,中央银行每年都要配套增发大量的基础货币,其实质是在制造更多的流动性。第二,20世纪80~90年代实行的积极扩大信贷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较多的流动性。第三,人民币升值预期被反复炒作,大量国际热钱涌入国内。2001年以来,特别是“9·11”事件以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实行宽松的经济政策,较低的利率政策一直延续,而日本更是实行了长达5年的零利率政策,加上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全球的可用资金快速增长。在全球经济失衡的诱导下,大量资金流入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新兴经济体。在这种背景下,境外流动性通过多种渠道输入,使得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显。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走势跟踪》课题组《专家谈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和化解思路》推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网站,http://ie.cass.cn/window)
参考答案
流动性过剩问题已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中央银行对此保持高度警惕。为缓解流动性过剩状况,控制银行信贷,2006—2007年,人民银行先后1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2006年7月5日的8%,提高到2007年12月25日的14.5%。另外,2006—2007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经历了10次上调:2006年上调2次,2007年上调8次,至2007年12月21日,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到4.14%,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到7.47%。
人民银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旨在收缩银根,控制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保持流动性水平基本适度,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