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图7-21(a)所示为杨氏干涉装置 其中S为单色自然光源 S1和S2为双孔.

2022-08-12 03:46:08 问答库 阅读 193 次

问题详情

图7-21(a)所示为杨氏干涉装置,其中S为单色自然光源,S'1和S'2为双孔.

参考答案

插入偏振片P后,干涉条纹的形状、间距、衬比度均不发生变化.但由于自然光通过偏振片P时强度减半,导致屏幕上的平均强度减半,干涉条纹的亮度下降.$由于P1,P2的透振方向相互正交,干涉场是两束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线偏振光的叠加.这时不满足“振动方向相同”这一相干条件,屏幕上得不到干涉条纹,而是一片均匀照明,其强度是两束线偏振光的非相干叠加.$这时,经P1,P2出射的两束相互正交的线偏振光都再次投影到P'的透振方向上,使“振动方向相同”这一相干条件重新得到满足,屏幕三上又出现了干涉条纹.条纹的形状、间距、衬比度均与P1,P2,P'都不存在时相同,但由于偏振片的二向色性,P1,P2,P'分别吸收了入射光线偏振光中与其透振方向垂直的分量,因此与只有P单独存在时相比,干涉条纹的亮度下降.$如果在(3)的布置中把P的透振方向旋转90°,由于两次投影引起的附加相位差改变了π,原来的亮纹位置变成了暗纹,而原来的暗纹位置现在变成了亮纹条纹;其他性质均不发生变化.$如果在(3)的布置中将P撤去,则投影到P'透振方向上的两个正交振动是来自于自然光的两个垂直分量;而这两个垂直分量之间是没有稳定的相位关系的.因此,尽管此时“振动方向相同”仍然满足,但由于“相位差稳定”这一相干条件被破坏,屏幕上得到的是双光束的非相干叠加,即此时干涉条纹消失,∑面上的照明趋于均匀.
关于“自然光的两个垂直分量之间没有稳定相位关系”的这一结论,我们已在第二章§9习题3中用反证法作了证明.这里,我们将通过分析自然光的细微结构,用另一方法来证明这一结论.自然光是大量相位无规的轴对称分布的线偏振光的集合(如图7-21(b)).任取两个对称于P1的线偏振光A1和A2,其中A1经两次投影于P'的方向后,其强度是A'11和A'12的相干叠加;A2经两次投影于P'的方向后其强度是A'21和A'21的相干叠加.由对称性知,A'11=A'21,A'12=A'22;又由图可见,A1和A2分别在两次投影过程中引起的附加相位差之差为π.因此分别相干叠加时,得到的两个交叉项(干涉项)大小相等,符号相反;再次叠加时干涉项互相抵消,所以透过P'的强度仍为非相干叠加的结果.而自然光的大量线偏振光中,像A1,A2这样对称分布的线偏振光总是成对出现,相应的交叉项也总是成对出现,相互抵消的.综上分析,取自自然光(分别沿P1和P2的方向)的两个总的垂直分量投影到P’的方向后,其宏观后果仍表现为非相干叠加.这就证明了自然光的两个垂直分量之间是没有稳定的相位关系的.
由以上证明,也可看出(3),(4)中未撤去P时,幕上能够得到干涉条纹,是因为投影到P1,P2方向上的正交分量来自于自然光中P方向的分量;再次投影到P'方向时,由投影引起的相位差之差为π的情况不复存在,从而交叉项不再成对出现,所以其宏观后果仍表现为相干叠加.$此时,F0,F1两点分别为相位差为0,2π的两个垂直振动的合成,结果为线偏振.F"点为相位差为π的两垂直振动的合成,结果也为线偏振,但振动方向与F0,F1点的振动方向正交.F',F"两点分别为相位差为π/2,3π/2,大小相等的两垂直振动的合成,结果都为圆偏振,一个左旋,一个右旋;而到底哪个为左旋,哪个为右旋,取决于P1,P2的绝对取向.

考点:单色,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