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阅读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一段文字。 竹之始生 一寸之萌耳 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

2022-08-06 08:22:22 问答库 阅读 177 次

问题详情

阅读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的一段文字。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子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所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文艺创作现象?
作者认为“心手不相应”的原因是什么?“故凡有见于中……岂独竹乎?”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苏轼在这段文字中阐发了哪两方面的创作思想?请用最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请帮忙给出每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参考答案

问题 1 答案解析:

“灵感”的爆发稍纵即逝,应一气呵成完成创作。 解析:经过平常认真仔细的观察,掌握了竹子的形态和神态的特征,胸中先就有了完整的竹子,实际上是在想象中酝酿成熟竹子的形象,到提笔作画的时候,凝神注视,这竹子的形象就全部呈现在眼前,于是奋笔不间断,飞快地画,仿佛兔子突然跃起和鹰一类的鹘鸟突然降落似的,要是稍为一放松,这呈现在眼前的竹子形象转眼就消失了。这段文字强调的是艺术构思,也强调创作灵感。



问题 2 答案解析:

缺乏不断的学习实践,不能掌握必要的表达技巧(或答“不学”)将此番道理推而广之。 解析:苏轼认为想的与做的统一不起来,就是“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其原因在于“不学”,即缺乏锻炼与实践。苏轼讲的实际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



问题 3 答案解析:

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 解析:苏轼在这段文字中主要体现了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两方面的创作思想。

考点:蝮蛇,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