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字旁加一个柬念什么字?
网友回答
言字旁加一个柬是【谏】字,拼音读作:jiàn
“谏”字的解释
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进~。直言敢~。从~如流。
一、基本释义
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进谏。直言敢谏。从谏如流。
二、详细释义
〈动〉
(形声。从言,柬声。本义:直言规劝)
同本义
谏,证也。——《说文》
谏者,正也。——《楚辞·七谏序》
谏,犹正也。以道正人行。——周礼·司谏》注
掌谏五恶。——《周礼·保氏》。注:“以礼义正之。”
三谏不从。——《公羊传·庄公二十四年》
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左传·僖公二年》
保氏常谏王恶。——《周礼·地官》
大臣强谏。——《战国策·赵策》
扶苏以数谏。——《史记·陈涉世家》
忠谏之路。——诸葛亮《出师表》
不为拒谏。——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又如:谏阻纳质(指周瑜直言规劝阻止孙权以其子给曹操为人质)谏鼓(朝廷设置供人民进谏时击用的鼓。又名“朝鼓”)
匡正挽回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潜《归去来兮辞》
通“间”。离间
郭开受谏, 李牧就诛。—— 唐· 皮日休《忧赋》
〈名〉
谏官
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杜甫《晚出左掖》
又如:谏垣(谏官的衙署指朝中大臣及幕僚百官)谏草(谏官的奏稿)谏院(谏官的衙署)谏议大夫(古官名。简称“谏议”。掌管谏诤及议论)
通“间”。间谍
设谏以纲独为,举错以观奸动。——《韩非子·八经》
姓
相关词语
孰谏的意思:谓尽力规劝。
四谏的意思:指宋余靖﹑欧阳修﹑蔡襄﹑王素。四人为谏官,皆敢直言,故称。
规谏的意思:〈书〉忠言劝戒;规劝。[expostulate] 以正义之道劝人改正言行的不当之处上有过则规谏之,下有善则傍荐之。——《墨子.尚同上》
风谏的意思: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规劝君主或长辈﹑上司。
小谏的意思:唐代谏官拾遗的别称。宋代称监察御史。
纳谏的意思:1.接受规劝。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2.向君主进谏。
纳谏如流的意思:纳:采纳,接受;谏:旧指规劝君主或尊长,使改正错误;如流:迅速。接受劝谏就像流水那样自然。形容非常乐意听取别人意见。
主文谲谏的意思:词典解释: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犯颜敢谏的意思: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犯颜苦谏的意思: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苦谏:苦苦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尸谏的意思:陈尸以谏。后泛指以死谏君。[death remonstration] 臣子以死来规劝君主凛然古人尸谏之风
犯谏的意思:犯颜直谏。
犯颜极谏的意思: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极谏:以直言规劝(常用下对上)。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犯颜直谏的意思: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直谏:以直言规劝。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犯颜进谏的意思: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谏:以直言规劝。指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
几谏的意思:微谏,婉言劝谏。[admonish (one's senior)] 对长辈委婉而和气的劝告我出“事父母几谏”。打个鸟名。——《镜花缘》
用谏的意思:犹纳谏。
犯言直谏的意思:敢于冒犯尊长或皇上的威严而直立相劝。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意思:往者:过去的事;谏:规劝;来者:未来的事;犹:还;追:赶上。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后多用作鼓励之辞。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的意思:往者:过去的事;谏:规劝;来者:未来的事;犹:还;追:赶上。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后多用作鼓励之辞。 WWW.583316.cOM
相关句子
1、唐代发达的谏官制度有深刻的社会基础,这一社会基础主要表征为经学的弘扬广大和谏官的道隐情怀两大方面。
2、宋朝开启了台谏合流制度,御史与谏官充分发挥了监察百官的作用。
3、从他们任职期间和部分不在谏职但与谏官有关的诗歌中,可以清楚地瞭解唐代诗人的政治心态和文学意识。
4、谏官制度是封建君主制中一项重要内容,自周首创,经过千余年的发展,至隋唐而臻成熟。
5、谏官的职能是发现君主和高级官员的不当行为,以及反响强烈的社会问题,并直接向君主提出意见或建议。
6、本文还对明清谏官的选任,考核,权责及明清言谏制度的局限和借鉴作用进行了相关探讨。
7、这谏官的谏言挑起了朝臣中敏感的神经,顿时朝堂中群臣纷纷互相攻击指责。
8、魏晋南北朝的谏官制度源自秦朝,也为隋唐谏官制度的完备奠定了基础。
9、谏官是中唐政治和文化舞台上活跃的社会角色之一。
10、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11、明朝张居正,通过编《帝鉴图说》,实际就起了一个谏官的作用,以古讽今,教育皇帝,这本书现在还在。
12、及受命,它谏官论事苛细纷纷,帝厌苦,而城浸闻得失且熟,犹未肯言。
13、包拯刚到谏院上任,谏官陈旭、吴奎和御使里行唐介等人,就纷纷向他提出了三司使张尧佐的问题。
14、谏官只知以一时一事论人,见过忘功,从风动议,一犬吠影,众犬吠声,全不知胜败乃兵家之常。
15、近年以来,正牙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