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化床干燥器的改造
问题详情
流化床干燥器的改造
参考答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该公司对干燥器空气分布板进行了研究,并吸取了瑞士某公司干燥器的优点,在保证不对设备作较大改动的前提下,以条形空气分布板取代了风帽式空气分布板和鹅卵石。
鼓风机输送来的热空气通过空气预分布器后,进入干燥器底部,向上运动经上层分布板折流后,从上、下两层板间隙中排出,与被干燥的物料接触,进行传热、传质。进料侧的间隙被弧形板封闭,热空气只能从排料侧进入床层,因此,可推动物料向出料口移动,使物料干燥更加均匀。由于改进后的分布板上方不再添加鹅卵石,在开孔率仍保持原值的条件下,床层压力降会减小。根据一般经验,为使空气通过开孔的流量均匀,分布板必须有足够的压强。其压降可粗略设置为通过床层压降的10%,并且在一切情况下,其最小值约为35cm水柱,因此,改进后的分布板开孔率较以前应有所下降,约为1.5%~2%。
改造后的干燥炉,从使用情况看,该系统操作性能以及其他方面都有明显改善:
(1)生产周期长,劳动强度减小。由于不再设有鹅卵石,并且热风是紧贴分布板表面进入床层的。因此,固体物料很难黏附在分布板上,流化床生产周期得以延长,也减少了洗炉次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
(2)生产能力增大。平均每小时生产干燥盐23.2t,超出原设计能力20.8t约11.43%。
(3)产品含水量由改进前的0.3%下降至0.07%左右。
(4)能耗低。每吨干燥盐汽耗为72.74kg,电耗为6.67kW·h,大大低于改进前的能耗。
虽然此次改造只是对于燥器的空气分布板进行了技术更新,对其他部分未作任何改动,但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操作状况,其效果都很明显。改造前的流化床干燥器的空气分布板采用圆帽侧孔型。热空气由圆帽中心直孔进入,从帽顶下侧均匀分布的八个小孔吹出,测孔风速为20m/s。为了防止颗粒沉积和在平板、风帽上结盐疤,同时保证空气分布均匀,在空气分布板上添加有75mm左右厚的鹅卵石。这种干燥器在生产中存在以下问题:
(1)操作弹性小。该公司的制盐分厂处于蒸汽管网末端。干燥器使用的蒸汽压力波动大,压力低时仅为0.3MPa~0.4MPa。因此,干燥器容易出现产品水分含量超高,严重时甚至产生死床现象,造成整个制盐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2)操作周期短。一般生产3~4d后,因固体盐黏结在鹅卵石四周,必须停车对干燥器进行清洗。每次洗炉、烘炉直至正常生产需6~8h,大大缩短了有效生产时间。
(3)能耗高。干燥器设计每吨盐汽耗为103.92kg,电耗为9.04kW·h,大大高于国外同行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