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2005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双向调控年。在2004年的调控当中 全国的房价涨幅是14
问题详情
材料1:2005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双向调控年。在2004年的调控当中,全国的房价涨幅是14%,其中商品住宅上涨了12 %。2005年“两会”期间重点问题之一——房价上涨过快,针对房价上涨过快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国八条”。“国八条”的目的在于稳定房地产价格,经过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增长速度增幅回落。2003年全国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速度为27%,2004年经过调控以后,因为正在增长势头上,房地产调控增长速度为11%,到了2005年年底,全国的商品住宅价格大概比上一年上涨6 %,从2004年14%下降到2005年的6%,增长速度下降一半。应该说这样的房价的增幅的回落体现了宏观调控的威力,它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材料2:国家及时调控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加强煤炭中长期规划,适时调整国家固定资产指导目录,建立健全科学严格的煤炭行业准入制度,严格煤炭生产“四证"管理,统一和提高煤矿市场准入标准。及时发布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煤炭供求状态、煤炭生产能力、国际国内价格等信息引导社会投资,对煤矿的建设规模、煤炭供需总量、与煤炭有关的生产要素、与煤炭有关的能源替代品进行宏观调控;为煤炭的建设、生产、销售企业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煤炭市场体系和国内外、行业内外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建立起国家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调控煤炭的建设、生产和销售市场,市场引导煤炭建设、生产、销售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促进煤炭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材料3:2006年3月份,我国政府告诫国内钢铁生产商和贸易商,如果它们支付过高的价格,政府将阻止铁矿石进口。这一备受争议的举措,是为了限制短期内铁矿石现货市场上的价格上涨。2005年,矿业公司设法让主要钢铁厂商同意(铁矿石)提价75%,我国对此作出了强烈的反应。某位贸易公司高管表示,政府设置了价格上限,并告知贸易商,如果它们支付的价格高于指导价格,将失去进口许可证。 问题: (1)材料1、2、3怎样体现了宏观调控法律关系? (2)谈一谈怎样对宏观调控权予以规制?此题为多项选择题。请帮忙给出正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1)在材料1中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房地产市场投资与价格的增长速度起到了稳定房地产价格避免房地产产业过热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作用。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方法即是一种产业政策调控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强制控制方法。产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社会目的而对产业政策实施的经济干预这种干预包括对产业的规划、调整、保护、扶持、限制等。产业政策体现国家意志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直接目的在于充当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工具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履行国家经济职能保证产业合理有序高效地发展。所以材料1体现了产业调控法律关系。在材料2中强调的是政府对煤炭行业整体进行宏观调控以使煤炭行业这一能源产业能够在有序规划的基础上良好运行。政府对煤炭行业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方法是一种产业政策调控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规划指导方法。对市场经济进行规划调控的必要性主要在于社会化经济对规划的要求。现代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的经济社会生产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联系非常广泛和复杂市场机制能较好地在微观层面配置资源但不能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客观上需要一种宏观的调控和指导以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行。所以材料2体现了产业调控法律关系和计划调控法律关系。在材料3中强调的是政府对铁矿石进口价格的调控实际上反映了政府对钢铁这一行业的一种宏观调控。虽说政府限制了某些国内厂商的贸易权但是这是基于我国钢铁产业自身的发展实际所作出的宏观调控政策并非是政府行政权力滥用的结果。政府对钢铁产业所采取的宏观调控是一种产业政策调控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强制控制方法。政府对铁矿石进口价格的调控是运用对外经济调控的宏观经济调控方法。对外经济政策调控方法是指利用法定对外经济政策措施以实现优化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进而影响宏观经济关系的方法。所以材料3体现了产业调控法律关系。(2)宏观调控权是一项独立的、新型的国家权力它产生的部分原因是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由于“市场失灵”问题的存在政府才介入经济调整过程而政府的调控也可能会出现“政府失灵”的问题。所以对于宏观调控权的规范行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宏观调控权作为一种权力必须对其进行有效配置使各类宏观调控主体的权力明晰职责明确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集权与分权等问题才能更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若调控主体的权力配置出现问题则会直接影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其负面影响无疑是非常巨大的。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同时对直接调控手段予以诸多规制。在宏观调控权的配置上要在纵横两方面解决而不能失之偏颇。同时也要注意宏观调控综合协调的必要性建立宏观调控综合协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