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官方文章说中国并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通货紧缩 中新社北京2003年1月28日电 新华社28日

2022-08-12 06:17:14 问答库 阅读 194 次

问题详情

官方文章说中国并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通货紧缩
中新社北京2003年1月28日电 新华社28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中国并不存在典型意义上的通货紧缩。
文章说,自2001年11月以来,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连续14个月下跌,但并不能因此得出中国已出现通货紧缩的结论。典型意义上的通货紧缩一般应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商品和劳务价格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经济出现衰退(GDP连续两个季度以上出现负增长)。当前,中国物价水平虽然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货币供应量却在持续上升,1998—2002年狭义货币Ml的年均增长率为15%左右;经济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因此,不能仅根据物价总水平的下降就断言中国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
文章说,当前中国物价下降的水平总体上还处于基本正常范围。从理论上讲,物价涨幅在正负1%之间,均可视做物价稳定和正常。以2000年价格水平为基期,2002年12月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9.8%,仅下跌0.2%,远低于同期日本消费者物价指数下降1.8%的幅度。
文章认为,从影响当前市场价格下降的因素来看,主要是良性因素,即更多的是受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的影响,受开放扩大、改革深化的影响。就主要短期因素而言,一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平均关税税率普遍下调,关税总体水平由 2001年的15.3%降到2002年的12%,涉及商品税目5300多个,降税涉及面达 73%;二是近年来,国家加快了电力、交通、通信等垄断性行业的改革步伐,采取有力措施,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规范了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定价程序,初步遏制了教育乱收费、药品价格和农村电费虚高等势头,使政策性提价对居民消费价格的拉动作用大为减弱。服务项目价格涨幅从几年前的10%缩小到2001年的7%,2002年进一步回落到1.8%。从长期因素来看,效率的提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方面,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外国资本来华投资增加。外国企业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与中国充裕的劳动力相结合,使得中国社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企业成本大幅降低。另一方面,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化,市场竞争格局开始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加强,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
问题:通货紧缩如何界定?

参考答案

第一,通货紧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货币现象,它在实体经济中的根源是总需求对总供给的偏离,或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或现实经济增长率持续地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时,则会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第二,通货紧缩的特征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与普遍下跌。物价水平严格说来应以包括资产价格如股票、债券、房地产及商品和服务在内的广义价格指数来表述,但碍于统计上的局限,一般在国内用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国外用消费物价指数(CPI)来描述。如果全国零售物价上涨率在零值以下,且持续时间超过6个月,就可以界定为典型的通货紧缩。 第三,通货紧缩同时也是一种实体经济现象。它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相随,表现为投资机会相对减少和投资的边际收益下降,由此造成银行信用紧缩,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持续下降,信贷增长乏力,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企业普遍开工不足,非自愿失业增加,收入增长速度持续放慢,各种市场普遍低迷。

考点:通货紧缩,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