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7年以来 针对不利的国内外经济形势 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特别是持续实行积极
问题详情
自1997年以来,针对不利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持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使得国民经济勉力维持了7%以上的年增长速度。然而,不利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至今没有大的改观,通货紧缩的压力依然存在,内需增长乏力。加上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拉动内需主要依靠增发国债、扩大财政支出,财政赤字和国债负担增长比较快,一些人开始对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实施策略产生了怀疑。1996年以来,财政收入每年以14%~20%的速度增长,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担心,认为会抵消扩大财政支出的作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受到质疑吗?
参考答案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财政领域推行了放权让利式改革,这种改革对于打破传统财政体制的计划经济特征,促进市场机制发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改革方式也存在一些缺陷,当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基本瓦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已经取得实质性突破的时候,继续简单地沿袭过去放权让利式改革其实有些不合时宜。
1994年开始的分税制改革标志着放权让利式改革方式的结束,我国改革从此进入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自觉的高级阶段。形势的发展已经开始要求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大市场,要求地方政府尽快转换职能,企业尽快转变行为方式,实现政企分开,让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尊重市场机制,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甚至寻租活动。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不再依靠提供税收优惠和补贴,或者直接出面创办企业进行投资开发,而是依靠提供良好的地方公共产品和服务,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等投资环境。1996年以来国家财政预算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体制改革中建立公共财政的结果,并非意味着我们实行了与扩张性财政支出政策相抵消的紧缩性财政收入政策。1994年以来,我国各项税种的税率水平并没有提高,法定税基也没有扩大。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真实原因是,分税制改革调动了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使得它们都对收入归自己支配的税种加强了征收管理,偷漏税等现象显著减少。因此,实际税基比分税制改革前有所扩大,国家财政预算收入显著增加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实际上,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是低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水平。在这么低的税负水平下,如果微观经济主体仍然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说明现实条件下的微观主体的生产经营效益对税收并不十分敏感,进一步减税对国民经济的刺激作用不会很大。
我国可以考虑大力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取缔政府的不合理收费行为。应该借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机,冲破既得利益的阻挠,尽快完成费改税、财政集中收付制度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彻底解决企业的非税负担问题。目前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当然也需要根据形势变化作出相应调整,但是调整的重点不应该是减税,而应该是加快财政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实现改革与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