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判断社会科学成果的价值性和科学性有哪些标准?

2022-08-06 22:15:17 问答库 阅读 181 次

问题详情

判断社会科学成果的价值性和科学性有哪些标准?

参考答案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研究过分重视出文字成果, 于是研究人员也就陷人写文章、发文章、计成果、评职称,甚至是自我欣赏的状态之中。面对社会和大众的社会科学研究, 迫使我们尽快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科学管理模式、改革成果评价方法, 是社会科学管理转型的关键步骤之一。其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社会化, 让社会科学研究立足社会实践, 而不是远离社会实践; 社会科学研究应该具有社会效益, 而不是有投入没有产出的无效劳动; 社会科学成果应当为社会所接受、所需,而不是为社会所排斥、所不屑。

三、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定性评价方法是以评价者的主观判断为基础的一种评价方法,强调的是基于理解的“直接认识”, 评价者依据个体的经验与学识水平对评价对象的学术价值、水平给出直接的判断。定性评价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充分发挥专家的学识和经验,对信息资料的数据需求程度比较小, 从而避免了因信息数据不全或不准确而造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评价中的随机因素影响较多, 由于评价者的价值观和主观意识的影响以及专家知识经验的局限性, 往往是评价带有个人偏见和片面性, 因此评价结果有时可能不是完全客观准确的。而定量方法首先要做的是,找到衡量差别的可操作性定量指标,然后再以该指标的量值来客观表征原来难于量化的“量的差别”日前常用的定量分析指标包括成果发表的刊物级别、论文收录转载情况、获奖情况、成果被引证情况等, 体现为“间接测量”。定量指标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它是根据成果发表刊物的权威程度和成果系列反响来作为评价标准, 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 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干扰和其他非科学因素的影响, 有助于规范评价行为其不足之处有三点: 一是由于成果统计上有时间的滞后效应,论文发表或著作出版后通常要等若千年才能验证其真正价值,因此不可能吐成果进行即时的评价; 二是定量指标只能评价以公开发表或出版的科研成果, 而对于那些不宜公开发表, 但已经被有关部门采纳, 并取得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科研成果却不能充分评价; 三是由于我国社会科学情报系统还很不完善,无法使成果的引证情况被及时、准确地检索出来。直接认识与间接测量的差别是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在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所必须关注的。直接认识, 可视为思想与思想的对话,直接深人评价对象的意义世界、价值世界, 是对评价对象的直接感悟、理解与解释。但任何基于评价者个体的定性判断都受限于评价者个体及所处文化环境的各种因素, 因而一切定性判断又都难免其个体的局限性。间接测量的长处在于其客观性, 可以基本排除评价者主观性的影响, 更客观、清晰地描述出量的差别, 其短处在于, 间接性指标与评价目标的相关性难于完全确定。同时,由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单纯的定性方法或定量方法都不能准确、客观地评价社科成果。在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中,一定要把定性和定量标准相结合, 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相结合。

四、坚持基础理论研究标准与应用研究标准相区别原则

基础研究是为了认识现象, 获取关于现象和事实的基本原理的知识,总体上是以主攻学科前沿的重大难题、探索创新知识、创建新理论的理性追求为其目标, 这也是学科主体性的根基所在。评价基础性研究的主要标准往往是学术性和创新性。而应用研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应用目的。应用研究虽然也是为了获得科学技术知识, 但是, 这种新知识是在开辟新的应用途径的基础上获得的, 是对现有知识的扩展, 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对应用具有直接影响。基础研究获取的知识必须经过应用研究才能发展为实际运用的形式评价应用性研究成果的主要标准是研究成果能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要把能否进人党委、政府和企业的决策和实际效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基础研究常常耗时巨大, 其价值也是潜在的; 应用研究则常常是当下的, 效益是显在的。对这两种性质迥然不同的研究, 评价标准显然是不同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 对中国社科院、高等院校和地方社科院的功能进行了明确定位, 地方社科院更重要的任务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加强对策应用性研究也就越来越重要。地方社科院作为各地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长期以来是依靠地方财政而生存的,要想成为省委、省政府及全社会用得上、离不开的“思想库”、“智囊团” , 就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重。因此, 地方社科院的成果评价要有别于中国社科院和各高等院校, 同时也要有别于党政机关的研究部门。地方社科院的研究定位是在两者之间, 既要强调其学术性, 又要重视其社会性; 既要考虑政府决策的需要, 还要有它学术的价值。所以, 对成果评价也不能仅局限于学者们之间圈内评价, 同样要面向社会, 来提高社会科学成果的社会价值。基础理论研究,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 应用决策研究, 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 咨询服务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增长点”。如何客观、准确地确定三大类研究的评价指标和标准, 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索。

五、坚持科研管理部门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

同行专家用定性指标进行的主观评价, 需要由一定数量的专家组成评价委员会, 牵涉人数多, 过程复杂, 适用于对重大成果的评价; 而使用定量指标所进行的客观评价, 只牵涉到成果作者和科研管理部门两方, 仅仅依靠计算机就可以完成评价工作, 适用于对大量的一般成果的评价。因此, 在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中, 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 评价不同的成果。对一些重大研究成果, 如各级重点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 可采用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进行重点评价; 而对大量的一般性成果, 只根据间接指标, 如引证率、获奖层次、课题来源、发表刊物或出版层次、选题水平、规模大小等进行一般客观评价。使评价体系不仅适用于重点成果的评价, 也适用于大量的一般性成果的评价。评价专家的主观评价, 评价对象广泛, 评价角度可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评价结论也可有多个层次, 但易受评委个人学术水平和感情因素干扰。而科研管理部门使用间接标准进行的客观评价, 评价标准是确定的, 因而适用于运用计算机对大量的一般性成果进行评价。主观评价运用直接标准, 客观评价运用间接标准, 评价不易受人为因素干扰, 但也存在评价指标少、评价依据材料不易全面收集等困难。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较好地完成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

无论是专家评价还是科研管理部门评价, 要达到评价的预期目的, 前提就是要保证评议的公正性。专家评价一般来说都是同行评议, 由于同行评议活动涉及研究资源、荣誉等利益的分配, 因此它必然存在着利益冲突的问题和由此引发的各种道德问题。近年来对同行评议有效性的疑虑和由此引起的对同行评议活动的行政干预, 对同行评议的公正性造成负面影响。评价活动中评议人的自身利益、评议人与被评议人及其他相关人员之间的复杂关系, 都容易影响评议人对评议内容做出公正的判断。要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建立对评价专家和评价管理者的公示监督制度, 维护评价的公正、公平和公开。

考点:科学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