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结合自己学科的研究倾向和趋势 谈谈你对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当前学界流行的倾向分析

2022-08-06 22:10:25 问答库 阅读 181 次

问题详情

结合自己学科的研究倾向和趋势,谈谈你对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理解?当前学界流行的倾向分析

参考答案

1、纯学术研究(学院派):离开实践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其研究范式过分注重纯学理的研究,局限于狭窄的学科领域,沉溺于小格局、经院式的文本解读,热衷于“返本”忽略“开新”,习惯于从自身的学术框架中提出问题,依据自身的学科背景,自说自话。也许可以赢得圈内人的捧场,却无法赢得大众的喝彩。

优点:可以纠正浮光掠影的学风,摆脱应景的执着,扼杀浅尝辄止的浮躁,提升社会科学的学术品味。

缺点:理论的目光对现实视而不见,学术的能量对现实无能为力,思想的话语对现实沉默寡言。在急剧变动的现实生活面前,这些所谓分量很重的社科成果基本上“不在场”,思想与现实相敬如“冰”,现实性与学术性构成了紧张的二元对立关系。

2、晦涩的文风。表述是问题的展开方式和思想的实现方式。①注重学术包装,热衷“创造”新词汇、新概念以体现学术的深度和思想的深邃;②热衷于抽象和思辨,用大家看不懂的话语表达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其实理论文章要尽可能生动,概念和术语要有公共性、可理解性,要善于用朴实的文字,清新的文风表达深刻的思想,要避免纯粹的思辨和使用连自己都不懂的术语。平易的语言并非苍白,如能直指要害,则可显出深邃的内涵。

几种类型:①深入深出假学问,表达出来深奥,满足于思想的拷贝,理论的留声机;②浅入深出装学问,钻研的浅,表达的深奥,装深沉装高雅,徒有其名并无实学。③浅入浅出没学问,浅尝辄止,知其一不知其二,识其表不入其里。④未入即出非学问。⑤深入浅出真学问,钻研深刻,表达通俗,融会贯通,娓娓道来。学问深处意气平。

3、体系情结浓重。德国古典哲学体系蔚为壮观,甚至“最不起眼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动辄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恩格斯认为,这不过是“放肆的伪科学”,一种“高超的胡说”,一种“幼稚病”。当今,不少初入茅庐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在试图构建宏大而完备的理论体系,而缺少对现实生活的观照。

4、与之相关的结果是:理论成果爆炸式增长的同时是对现实生活的淡漠。学术繁荣的背后是学术贫困的现实。众多的社科研究成果并没有解答当下的问题、未必提供了现世的智慧、未必满足了社会的需要。试图处处发言,又难逃失语的命运。尽管也发现了一些现实问题,但往往局限于宏大的领域,对于中观和微观领域,则很少纳入理论研究的视野,做出充分的理论回答。

5、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为了“凸显学术”潮流,也走向片面学术化道路。以概念消解问题,以文本抗拒时代,以思辨绕过生活,以逻辑代替经验,以经典代替流变,以深刻拒斥通俗,对现实生活乃至整个外部世界采取一种规避的态度,仅仅把马克思主义看做不关心现实的纯学术活动。结果是,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马克思主义失语了。必须指出:①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性丝毫不意味着放弃甚至排斥学术性,真正具有现实性的思想必然具有学术性。②不意味着否定基础研究,真正的基础研究都指向现实。③不意味着粉饰现实。学术研究不能整齐划一为应景式的研究,尤其不能逾越学术底线,昧着学术良知去为丑陋的现实充当辩护士。

(一)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1、实践的需要决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决定理论研究的走向和理论研究的价值。

2、立足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一贯之的研究方法。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热衷于形而上学的抽象思辨,仅仅是一些“关于意识的空话”,“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3、马克思从当时的实践出发,主要研究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三种事实:(1)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此类事实能够反映某一社会的基本属性和根本矛盾。《资本论》之所以能够从商品分析开始,成功地展开对于资本主义的逻辑和历史再现,就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由商品堆积起来的社会,商品构成了该社会的基本特征即细胞。(2)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此类事实反映了某一社会的矛盾尖锐化和对抗程度,是其病根所在、问题所在。一般说来,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亲近感,因为劳动产品是对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的确证。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3)大量出现、且不断增长并具有普遍化趋势的事实,此类事实预示着社会矛盾的发展趋势,是旧社会中孕育着的新社会的萌芽。这就是现代无产阶级的产生。

(二)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1、善于提出问题。恩格斯说: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

2、围绕问题而发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马恩对资本主义合理性的追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全人类解放道路的追问;列宁对落后国家能否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追问;毛泽东对什么是、怎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追问;邓小平等对什么是、怎么建设社会主义的追问,就是以问题带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强调,“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列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列主义的方法。”

3、直面“中国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比如:技术异化、现代性危机与后现代挑战问题、公共治理、政治建构、公民社会培育、价值伦理、大众文化批判与理性精神建设、女权性别、消费异化、资本逻辑、生态环保、发展代价与全球风险问题等。

4、不能背离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苏联学者反思苏东剧变时指出:问题是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始终没有处理好,哲学成了政治的婢女,学者成了政治的工具,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全丧失了问题意识、批判精神和反思功能,马克思主义学者放弃了学术责任和学术良心。社会科学研究者要担负起创造中华民族“思想自我”的学术使命。

(三)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1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就是从经验中发现规律,从现象把握本质,从个别中寻求一般,从材料引出观点的过程。

2社会科学研究既要总结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教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是宝贵财富。“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3既要总结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更要重视总结自己的经验、现实的经验,在不同时空比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毛泽东“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

4社会科学研究重视经验,但不停留于经验。既要超越经验主义,也要超越理性主义。认识的基础既不是纯粹的感性直观,也不是抽象的理性思维,而是现实的实践活动。经验主义:重视感觉经验,易走向不可知论。理性主义:重视理性思维,易走向先验论或独断论。马克思:历史既不是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

(四)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1没有调查,就无法研究。调查就是在实践中搜集丰富的感性材料,获得真实的感性认识。研究就是从丰富的感性材料中找出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

2调查研究:向实际做调查;向群众做调查;向文献做调查。可以是全面调查、整体调查,也可以是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可以是抽样调查、个案调查,也可以是会议调查、访谈调查、蹲点调查。可以是书面调查、问卷调查、网络调查,也可以是田野调查、实地调查、试验调查。注意量与质。既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又要善于正确地综合。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开创者:“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3调查研究要客观、周密和系统,要掌握全部材料的总和,而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调查持续2月(1956年2月24——4月24)听取中央主管经济的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还有200-300个重要工厂、建设基地的书面汇报。他回忆说:“那个十大关系怎么出来的呢?我在北京经过一个半月,每天谈一个部,找了三十四个部的同志谈话,逐渐形成了那个十条。如果没有那些人谈话,那个十大关系怎么会形成呢?不可能形成。”调查研究要注意从整体、联系中把握事实。列宁强调,“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

(五)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1、①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解决。②实践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从最终本源的意义上具有确定性。但是,实践总是具体的历史的,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实践检验认识不是一劳永逸,而是一个过程,尚未被证实或证伪的东西,要在实践中继续研究。③实践本身需要反思。自觉的与盲目的实践;正确的与错误的;积极的与消极的;健康的与颓废的;完整的与残缺的;成功的与失败的。有的从正面直接证实真理,有的从反面间接证实;有的从侧面迂回证实。比如“城市暴动”还是“农村包围城市”?

2、社会科学研究中,实践检验滞后于理论本身,如何在实践检验之前初步判定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价值?有如下标准:①逻辑证明。运用已知,通过逻辑演绎推理,从理论上确立另一种判断正确性的方法。作用:将特殊的实践结论提升到一般;在实践检验之前初步预判理论的正确性;在某种新的理论尚待发现时,起到由已知推论未知的探索真理的作用;在理论形成和发展期,阐述理论真理性,使理论由知其然提升到知其所以然;理论在实践中接受检验时,可以提供线索避免走弯路;在数学、逻辑学和哲学领域可以直接检验某些理论真理性。逻辑证明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标准,不能代替实践标准。卡尔纳普区分:逻辑上有效与物理上有效。逻辑只能证明前提蕴含结论的推理形式正确。②文本检验。以文本作为衡量理论真理性的标准。并非泛指一切文本,而是专指各个学科领域内公认的经典,即“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库切语),本学科的经典文本不能绕过。是判定理论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但是文本有其历史局限性。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③经验证实。以经验作为衡量真理性的标准。经验来自于实践。此标准有一定的合理性,经验证伪了的理论很难说是科学的。但是,客观实际与经验事实不同。“摹写绝不会和原型完全相同”。经验标准不完全可靠。过去的经验对于今天或明天而言,只具有或然性。有经验证实不了认识,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④时间标准。以时间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主要表现为“现代”意味着科学有用,“传统”意味着不科学、过时。比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能以理论产生的时间先后来判断理论的真理性。古老的思想可能至今依然是真理,新出的理论可能一开始就是谬误。⑤有用标准。以实用主义态度对待社会科学。⑥权力标准。真理性与权力大小成正比。皇帝“金口玉牙,说啥算啥”。至今中国仍有市场。权力从来就不是、不应该也不能够成为判断理论是非的标准。社会科学研究者应保持独立性、自主性、独立思考的问学品格。不迷信、不盲从、不屈从、不畏惧、不依附权力权威。敢于直言、说真话、独立思考。

(六)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1、世界上不存在已经完成了的理论。“除了袖手一旁惊愕地望着这个已经获得的绝对真理,就再也无事可做了”永远不会出现。

2、解放思想。①解放思想不是套话,其前提是有思想。对于没有思想妄言理论过时的的人来说,首要的是丰富思想,阅读学术经典。②解放思想是敢思敢想,不是胡思乱想,要尊重经典、尊重别人和自己的经验、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③很多理论创新首先表现为奇思妙想,以不同于正统观点的形式表现出来,被冠之以‘异端’④解放思想永无止境但又底线:人民利益的底线;伦理道德的底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边界。

考点:倾向,学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