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一组有关建设小康社会的材料材料1在“三农”问题中 最为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和农民负担过
问题详情
下面是一组有关建设小康社会的材料
材料1
在“三农”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和农民负担过重,而这两者又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攒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农村人口在中国社会总人口中还会占相当大的比例,“三农”的严峻性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三农”问题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
摘自人民网2003.7.16《瞭望:十大因素正在影响中国近中期的发展》
材料2
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立足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作出的一个重大判断。在我国绝大多数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进入小康社会,今后1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任务,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
摘自韩长赋《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材料3
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人口总数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
摘自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请回答:
(1)结合材料1、材料2说明为什么“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
(2)结合材料3试述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作用。
参考答案
正确答案:
答案要点:
(1)第一,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尤其不发达。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2%,农村能否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对全国举足轻重。第二,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增长是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第三,缩小城乡差距,在农村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2)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由于具有产权清晰等特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高效率的经济组织,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其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问题中应有之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然要求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产权清晰、多元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的。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实践证明,没有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是很难搞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第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发展速度,不仅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借鉴意义,而且给国有企业以压力,促使其在竞争中不断改革、提高、发展自己。另外,非公有制企业还通过兼并、收购、承包、重组等方式,参与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推动了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改革。第四,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由于从产生之日起就与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培育企业家的重要摇篮,正在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大批经营管理人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所培育起来的创业精神,更是一笔无形的社会财富。第五,非公有制经济的贡献不仅在于创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在于安排劳动力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近些年来,非公有制经济部门的就业人口迅速增长,成为提供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这有力地支持了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分流,减轻了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总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能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快速健康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